中国古代占星术中天象与事应的时间关联性研究—以《晋书·天文志》“史传事验”为例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石爱洁![]() |
答辩日期 | 2015-05 |
文献子类 | 硕士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授予地点 | 北京 |
导师 | 孙小淳 |
关键词 | 占星术 晋书天文志 天象 事应 时间关联 |
学位名称 | 理学硕士 |
学位专业 | 科学史 |
其他题名 | The Temporal Relation Between Celestial Phenomena and Their Portending Human Affairs in Chinese Ancient Astrology: A Case Study on the Astronomical Chapter of the Jin Shu |
英文摘要 | 中国古代占星术注重天象与人事的关系,历代天文志中就载有大量的天象与“事应”记录,它通过将原本与人事无涉的天文现象同人事相关联,使后者成为了天象的“事应”或“事验”,而其中的每一条事验记录则成为了支持古代占星术的经验证据。本文以唐代星占家李淳风所编撰的《晋书·天文志》“史传事验”为例,探讨在中国古代占星术中天象与人事的关联方式,即人事如何成为天象的“事应”或“事验”。这二者的关联方式有很多,如五行学说、分野理论等,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天象与“事应”的时间关联性,即天象与其事应在时间上的相继关系。我们可通过对“史传事验”525条事验记录中天象与事应时间的考证及对其时间差值的统计分析,来揭示中国古代占星术中天象与事应在时间关联上的特征以及该关联的影响因素。基于对“史传事验”中天象占验文本的量化分析,我们发现,这些记录的构建者往往选取天象发生前后四年内,尤其是半年内的事件与其关联构成事验,二者间隔的时间越长,被关联为一条事验记录的概率就越低。同时,八成以上的天象早于其事应,但天象与事应的先后关系并不唯一,并且,天象与事应的时间间隔因其所涉及的天象和事应的类型不同而有所区别。基于天象与事应在时间关联上的特征,本文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首先,古人对于天象和人事的理解会影响到天象与事应在时间上的关联,在这之中,天象的视觉特征赋予了天象强弱不等的星占意义,所涉人物的政治地位也为事应的重要性划分了等级,这都也大大影响了作者对天象与事应对应关系的选择。同时,我们认为二者在时间上的关联与迷信行为形成的心理机制有关。再者,“史传事验”的记叙方式也影响了作者对于天人关系的构建。对于一条天象记录,事验编撰者往往会选择与其属于同一朝代、同一帝号、甚至同一年号的事件与之相关联;而且星占文本所采用的“多言或中”的记叙方式也使得天象与事应的时间间隔集中在半年以内。最后,天象与事应在时间上的关联特征也并非一成不变,它随着历算水平的发展和政治传统的变迁而产生了历时的变化。 |
语种 | 中文 |
页码 | 86 |
源URL | [http://ir.ihns.ac.cn/handle/311051/9409] ![]() |
专题 | 研究生_学位论文_硕士论文 |
作者单位 |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石爱洁. 中国古代占星术中天象与事应的时间关联性研究—以《晋书·天文志》“史传事验”为例[D]. 北京.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15.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