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先秦铜矛的制作工艺研究——以吴越铜矛为例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吕清琦
答辩日期2018-06
文献子类硕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关晓武
关键词铜矛 越铜矛 铸造工艺 实用性
学位名称理学硕士
学位专业技术史
其他题名A Study on the Making Technology of Bronze Spears in Pre-Qin Dynasty —Taking the Bronze Spear of Wu State and Yue State as an Example
英文摘要矛是一种重要兵器和工具,形制种类多样,国内外均有发现。矛是先秦时期的常见兵器,其材质多为青铜。先秦以降,铜矛以枪的形式继续存在,在武术格斗中仍作为重要的冷兵器使用。进入火器时代后,铜矛演变成了刺刀,可与火枪组合使用,也可单独用作刀具。如今,在田径比赛中也能见到投掷标枪的运动。本文收集整理了中国境内出土的铜矛近2600件,拟通过研究来深入认识铜矛的制作工艺和装配技术,并用现代刺刀的使用规范分析矛的机械性能,来揭示先秦铜矛的实用性和使用情况。文中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出土铜矛的实物材料为基础,重点探讨了铜矛的制作技术和实用性。第一章绪论部分,阐述了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梳理了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涉及铜矛的形制、分期和年代及铜矛的合金成分、范铸工艺、铸后加工、装配等。在总结分析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指出进一步剖析铜矛的制作技术和实用性等问题仍十分必要。第二章整理了古代文献中关于铜矛的记载,从古今金石图录和铜器全集等资料中摘录了铜矛及相关形制的信息。同时,从考古资料和发掘报告中辑录了铜矛实物的资料,并按时间顺序和地域国别等进行划分,重点介绍了吴、越铜矛的出土情况。阐述了与铜矛形制结构相近的铜铍、铜殳和铜箭镞等的形制、特点和分类。此外,还介绍了世界其他地区铜矛的形制,对它们与中国铜矛的特点做了比较。第三章以吴、越铜矛的制作工艺为线索,论述了铜矛的制作过程。第一节概述了铜矛的制作工艺,包括铜矿石的冶炼和加工及冶炼铜矿所需要的设备和原料,分析了冶炼选址要具备的条件;介绍了块范法、泥芯盒法和实物翻制法等铸制铜矛的方法及铸制后所需做的处理和采用的检测方法;分析了铜矛纹饰和铭文的制作技术,并探讨了影响铜矛合金成分的因素。第二节陈述了铜矛三个组成部分如鐏或镦的出土情况,推测了它们的制作过程。第三节借鉴先秦其他带骹的兵器如戈戟和与矛形制类似的铍、殳和箭镞实物的装配方式,讨论了铜矛的装配方式,并结合少量出土带木柲的铜矛装配方式,提出带銎的兵器与柲结合若有孔则以钉固定,无孔则直接套入柲中,銎外再用薄铜皮、细绳或皮条缠绕加固,有的还会髹漆。第四节以吴、越铜矛为重点,阐释铜矛的形制及其变化,认为铜矛叶形的变化与其使用方式的改变和机械性能方面的要求有关。第五节参考刺刀使用规范,分析了铜矛的使用方式、合金成分、机械性能及检测方法等相关问题。第六节对本章做了小结,分析了铜矛的合金及合金成分的异同所产生的机械硬度和强度差异。第四章是全文结论,对本文中围绕铜矛制作工艺和实用性问题所开展的研究做了总结。基于铜矛的制作流程,探讨了合金成分差异的原因,对铜矛叶形变化的特点和原因做了分析,认为柲绑缚绳索是为加固用,其长度的差异可能与使用有关,而柲上髹漆则可能与工匠内部存在自查和验收的经验型标准及在实用中减少损伤等有关。
语种中文
页码181
源URL[http://ir.ihns.ac.cn/handle/311051/9427]  
专题研究生_学位论文_硕士论文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吕清琦. 先秦铜矛的制作工艺研究——以吴越铜矛为例[D]. 北京.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18.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