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江泽涵与拓扑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曾汇
答辩日期2021-06
文献子类硕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郭金海
关键词江泽涵 拓扑学 研究 教学 传播
学位名称理学硕士
学位专业科学史
其他题名Kiang Tsai-Han and the Dissemin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opology in China
英文摘要

江泽涵(1902—1994)是中国拓扑学研究的开拓者,也是在中国传播拓扑学的先驱。1927年,他考取了清华大学官费留学生,进入哈佛大学数学系深造。1931年归国后,致力于拓扑学的研究、教学和著作翻译工作,并各有建树。本文拟就已搜集到的早期北京大学数学系档案、相关史料及已有的论著,并结合一些其他研究文献,考察江泽涵的生平事迹、拓扑学的研究工作、教学和著作翻译工作,最后结合以上内容分析他在拓扑学在中国传播和发展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本文要点如下:1、结合时代背景对江泽涵的生平事迹做了细致的考察。厘清了他从乡村学堂,辗转到南开中学,再到考取南开大学,最后留学美国的求学经历;然后考察了他在北京大学数学系的整改活动、他在中国数学会、以及参加中国科学院首届科学奖金评审活动的情况,最后论述了其晚年发表的有关数学教育的著作及文章。2、对于江泽涵关于临界点理论、复叠空间和纤维丛、不动点理论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探析。在此考察了他选择拓扑学为研究方向的缘由,并对其已发表的部分博士论文做了详细探讨。针对他在这三个方面的研究工作,均简要阐述各方面理论发展历程,然后选取其具有代表性的文章进行分析,进而总结江泽涵在拓扑学上取得的学术成就。3、江泽涵的译著中选取《拓扑学》、《同调论(上册——多面体的同调论)》、《拓扑学的首要概念》等三部具有代表性的译著进行了考察。针对每部译著,围绕译著底本、翻译背景、翻译情况、流传和影响等几方面进行了详细探讨。在翻译上,从章节目录、正文内容、名词术语等三方面将译著与底本做了详细对照,旨在了解其翻译水平、译书特点,进而认识江泽涵对拓扑学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对后来拓扑学著作的影响。4、探讨了江泽涵在不同阶段的教学情况。在此选取江泽涵归国后在北京大学的教学、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西南联合大学的教学以及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的教学活动等三个阶段进行探析。主要对各时段的授课内容、特点、所用教材等几方面进行分析,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了他在各时间节点的教学方式、教学着重点的不同特征。根据对每个阶段江泽涵教学情况的考察,总结出江泽涵在教学过程中所做的努力,认为他的努力使中国拓扑学的教学活动趋于专门化,同时推进了拓扑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5、分析了江泽涵在拓扑学在中国传播和发展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江泽涵在新中国成立前后都致力于拓扑学在中国的研究和教学活动,他是我国拓扑学研究的开拓者、拓扑学传播的先驱、拓扑学教学的先行者。

语种中文
页码83
源URL[http://ir.ihns.ac.cn/handle/311051/9446]  
专题研究生_学位论文_硕士论文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曾汇. 江泽涵与拓扑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D]. 北京.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1.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