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译原始佛典地学知识及其衍变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王雅克![]() |
答辩日期 | 2015-05 |
文献子类 | 博士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授予地点 | 北京 |
导师 | 汪前进 |
关键词 | 佛教教理 地学知识 衍变 知识来源 古印度文化 |
学位名称 | 理学博士 |
学位专业 | 科学史 |
其他题名 | Study on Geoscience-Knowledge and Evolvement in the Chinese Version of Buddhist Scriptures |
英文摘要 | 历史上宗教与科学的关系,是科学史研究的重大问题。是彼此冲突,水火不容?是毫无关联,平行发展?还是相互影响,有阻碍有促进?尤其是他们之间的关系最早是如何发生的?本文拟就汉译原始佛典中地学知识应用和衍变及其与佛教教义关系的研究,从一个过去不为人们注意的角度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具体回答上述问题。本文依据针对汉译原始佛典的文献解读,运用思想史和知识考古学的研究方法,整体把握古印度文化特征和佛学基本思想,同时具体对零散分布于佛经中地学知识进行梳理与分析,从静态与动态两个角度叙述它的存在、语境、体系、功能与衍变。佛教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印度,主要经历了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密教四个阶段。原始佛教是最为重要的时期(通常指释迦牟尼在世说法至其灭度后约一百年的时间,即约公元前六世纪下半叶到公元前四世纪上半叶),这一时期提出了“四圣谛”、“八正道”、“缘起论”和“法印说”等重要概念,形成了佛教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故此,本文在此语境中分析地学知识的存在与功能问题。汉译佛经中的原始佛教典籍是四部《阿含经》,它含有大量与自然科学有关的,如天文、地理、气象、矿物、医学、化学、动植物等方面的知识,地学知识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本文以此为主要史料,将所收集的地学知识或与地学直接相关的科学知识史料分为世界构成、宇宙演化、地理分布、气象变化、矿物功能等类别,并具体从以须弥山为中心的“三千大千世界”,“成—住—坏—空”循环往复的宇宙演化模式,四大部洲的地理分布,风、云、雨、雷、电多样的气象变化,金、银、水精、琉璃等矿物的建构功能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与阐释,发现原始佛教中的宇宙观与宇宙演化模式是神学的而非世俗的,气象与矿物的知识应来自世俗世界,有一些知识则是出于佛教教理的需要而进行了宗教虚构。原始佛经的地学知识并非一成不变。本文通过研究发现:公元1世纪中叶印度佛教进入大乘佛教阶段后,原始佛教中的某些地学知识和思想也发生了变化。这从一些大乘经典可以看得出来。本文认为:引起地学知识及观念衍变的原因可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主要是佛教教理的变化,尤其是佛教思维方式的变化;外因主要源自于古印度社会和历史条件的变化,即使佛教已经自成封闭体系了,但他的发展与演变仍然会受到社会的影响。原始佛教教义与原始佛教中地学知识的关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佛教与科学之间的关系:佛教教义的阐释需要自然科学知识(包括地学知识)的帮助,而地学知识在佛教经典中又常常被理论化、肢解和改造;佛教不仅会吸收世俗的地学知识,它也会自己建构宇宙观、宇宙演化的理论和地学知识,这些知识也会传到世俗社会影响地学知识的演化;而世俗尤其是民间的地学知识又依赖于佛教经典的撰述而保存下来,从而有利于整个地学知识的积累与传播。 |
语种 | 中文 |
页码 | 119 |
源URL | [http://ir.ihns.ac.cn/handle/311051/9276] ![]() |
专题 | 研究生_学位论文_博士论文 |
作者单位 |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王雅克. 汉译原始佛典地学知识及其衍变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15.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