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科学家与国际政治:论帕格沃什运动的历史经验及其意义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游战洪
答辩日期2006-06
文献子类博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刘钝
关键词《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帕格沃什会议 帕格沃什运动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国际政治 科学家的社会责任
学位名称理学博士
学位专业科学技术史
其他题名Scientists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s On the Early Experience of the Pugwash Movement and its Significance
英文摘要帕格沃什运动是罗素、爱因斯坦、约里奥—居里等著名科学家在20世纪50年代中叶发起的反对核武器和战争的科学家国际和平运动,被誉为“世界科学之花”。帕格沃什运动的行动指南是《罗素—爱因斯坦宣言》,主要活动是召集科学家年度会议、专题研讨会和专家小组会,议题涉及核武器、生物化学武器、能源、环境、地区冲突、全球安全及太空安全、科学家的责任等。帕格沃什运动在军备控制、核裁军、国际安全等领域享有很高的国际威望。由于为裁军与和平所做的努力,帕格沃什运动的发起人之一—约瑟夫•罗特布拉特及其组织机构“帕格沃什科学与世界事务会议”被授予1995年度诺贝尔和平奖。本文要探讨的主要问题是,在冷战背景下,为什么帕格沃什运动能为裁军与和平做出积极的贡献,并引出以下四个问题:(1)为什么《罗素—爱因斯坦宣言》能促成一系列的科学家国际会议,引发一场经久不衰、延续至今的科学家国际和平运动?(2)为什么在东西方严重对立、国际关系紧张的冷战岁月里,科学家们能够突破政治上的森严壁垒和严重分歧,连续举行国际会议,讨论高度敏感、严格保密的核武器、核战争和国际政治问题?(3)科学家们不代表任何国家、政府和组织,只代表自己参加帕格沃什会议,为什么还能够影响有关政府和联合国的裁军政策?他们又是如何影响政府决策的?这种影响究竟能产生多大的实际作用?(4)帕格沃什运动今天对中国科技界有何借鉴意义?本文抽查了帕格沃什会议在不同时期发布的声明、报告、会议录、通讯、论文和专题研究的样本,参考了帕格沃什成员、世界和平运动研究专家和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及其他学者对帕格沃什运动的负面评价,按照帕格沃什运动本身兴起和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把历史事件作为例证,从不同角度去剖析帕格沃什运动早期成功的主要因素。本文得出的结论是,帕格沃什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是以下五个方面的因素相互影响和作用的结果:1超越集团利益与意识形态之争,维护全人类的生存与安全,努力保持客观、中立和独立,赢得东西方国家的科学家和政府的信任与支持;2自然科学家与人文社会科学家跨学科密切合作,寻求创造性的、切实可行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机制,为军备控制、核裁军与国际安全献计献策;3最初借助新闻媒体的力量,影响科学国际共同体和公众舆论,把其他科学家的智慧和民间的支持汇合在一起,使科学家宣言和第一次东西方的科学家国际会议变成现实,把帕格沃什运动推上历史舞台;4后来远离新闻媒体的视线,保持会议的私人性、非正式和非官方特性,以利于科学家自由坦率地交流;不再把影响公众舆论作为主要目标,而是更有针对性地影响青年科学家和大学生,使帕格沃什的和平事业后继有人;5吸引政府的科学与军控顾问、科学院和大学的领导人、前任和未来的政府高官、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的要员参加帕格沃什会议,从权力集团内部影响政府和联合国的军备控制和核裁军政策。
语种中文
页码152
源URL[http://ir.ihns.ac.cn/handle/311051/9278]  
专题研究生_学位论文_博士论文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游战洪. 科学家与国际政治:论帕格沃什运动的历史经验及其意义[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6.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