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水土保持思想与实践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刘亮![]() |
答辩日期 | 2013-05 |
文献子类 | 博士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授予地点 | 北京 |
导师 | 罗桂环 |
关键词 | 民国时期 水土保持 农林学家 |
学位名称 | 理学博士 |
学位专业 | 医学史与生命科学史 |
其他题名 | Thoughts and Practices of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
英文摘要 | 和其他自然科学技术类似,民国时期中国的水土保持也是在受到西方影响后逐步开展起来的,而当时频繁的水旱灾害也是推动这一工作迅速发展和深化的原因。在这个过程中,植林造林首先被提高到非常重要的位置,然后随着对水土流失本质认识的加深,人们对它的内涵有了更多的认识。上个世纪40年代初,为了更好地集中力量,做好这项工作,我国学者成立了“水土保持学会”,“水土保持”一词也随之形成,并被社会各界接受。我国学者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同时在吸收美国水土保持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开始在黄河上游地区建立了水土保持实验区,初步探索出了适合中国的水土保持举措,为以后的水土保持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前四章对民国时期防治水旱灾害思想产生的背景、造林护林及水土流失调查、防治水土流失思想的发展、水土保持实验区的建设进行了系统论述;并对水土保持思想的局限性、美国水土保持对中国的影响进行了讨论。第五章通过对相关文献术语的整理和统计,对民国时期水土保持思想的演变过程进行了总结,又对水土保持的特点及其现实意义作了尽可能深入的分析。本文的主要结论有:1.民国时期水土保持的发展,得益于林学家不遗余力的工作,但其中造林的作用也不断被夸大,这对以后的水土保持产生了负面作用;2.美国的水土保持举措对中国影响深远,但美国水土保持之开始正是基于避免中国毁坏森林造成严重恶果的教训而发展起来的;3.农林土壤学家与水利工程专家等在水土保持相关问题上存在观点分歧。水土保持发展的过程就是相关科学门类及其专家,从开始在一些问题上存在观点分歧,到逐渐统一认识并密切合作,从最初仅仅关注森林植被与水旱灾害的关系并大声疾呼造林到限制倾斜地垦殖、营造保安林、调查和保护水源林,进而研究防治土壤冲刷的方法,确立“水土保持”术语,并最终采取成立水土保持实验区这一综合性举措。实际上,水土保持主要是国内的环境恶化引发的,其中罗德民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一方面他在中国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水土保持实验,从中得到启发,进而回到美国为自己的祖国开始做水土保持工作,促进了这一学科的发展,同时也在日本欧洲等地从事相关工作。而美国的工作后来又为中国的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榜样和借鉴。 |
语种 | 中文 |
页码 | 159 |
源URL | [http://ir.ihns.ac.cn/handle/311051/9310] ![]() |
专题 | 研究生_学位论文_博士论文 |
作者单位 |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刘亮. 民国时期的水土保持思想与实践[D]. 北京.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13.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