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科学背景下传统中药知识的嬗变(1840—1949)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王传超![]() |
答辩日期 | 2015-05 |
文献子类 | 博士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授予地点 | 北京 |
导师 | 徐凤先 ; 韩建平 |
关键词 | 近代药学史 生药学 药化学 药理学 中药学 |
学位名称 | 理学博士 |
学位专业 | 科学史 |
其他题名 | The Evolu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nowledg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odern Science(1840—1949) |
英文摘要 | 晚清民国时期,中国的社会结构和知识结构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在这段时期内,随着西医药等新知识的不断传入,传统本草之学从形式到内容都产生了不小的变化,开始向现代中药学转变。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察了这些变化的具体内容:(1)生药学(包括药用植物学)对中药基原辨证工作的影响;(2)药化学及药理学研究背景下中医对中药药效之理的探索;(3)中医师及中药生产者在西药影响下对中药剂型及生产工艺所做的改良。(1)药物基原的考订在本草学的发展中一直是一个重要问题。但在传统社会,识药、辨药经验大多依靠口耳相传,因此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时间上的局限性,即使本草书籍中记录这些经验,往往也会因缺乏精准的分类体系和精细的描述手段而使得其记载不具实用价值。因而基原辨正延续千年,始终无法根本解决。生药学方法的出现,适应了这一需求,有了拉丁学名,再辅之以详细的形态描述,一种药物就在自然界凡百万物中有了清晰明确的定位,这对于传统本草学来说是一种革命性的变化,使得从根本上消除药名歧异成为可能。故而在近代对中药开展的各种科学研究中,生药学的成果最易于为中医所接受,发挥的效果也最好。此后在中药学教材、著作中,一般都会首列学名、科属、形态。(2)对中药进行化学分析以确定其有效成分在晚清以来,是中药改良中呼声最高的一种途径,从事相关研究的人员数量也颇不少,分析了多种药物的成分,并对其开展生理作用及病理作用的研究。但其背后所包含的理论是中药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其中的有效成分,这种理论与中医固有的理论有所冲突。不仅如此,研究者进行药化学与药理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提取有效成分并阐明其药理作用,使之成为西医药理论指导下的新药,而不是为了帮助中医改进用药。因此无论从理论上讲,还是从实践上讲,对中药的药化学及药理学研究对于中药学来说完全是异己的。因此虽然相关研究呼声很高,但在中医界反响并不好。而且从总体上看,当时分析所得的成分与中医实践经验很难挂钩,有些还有所抵牾。故而成分项之著录在中药学书籍中不似学名、形态项那么普遍。且大多著录成分者也只是聊备一格,未作深究,也偶有努力为成分与经验不相符合做出种种推理性解释者。(3)晚清民国时期,随着西药输入与使用的规模越来越大,其疗效精确和外观整洁给国人留下深刻印象,同时与国内的中医药在声誉和营业上产生了日益激烈的竞争。到20世纪20年代,中医药界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要对中药制药做出改良,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应对西药的冲击。他们所作出的努力,一方面是努力研究改良原有剂型,尽力使之服用方便,另一方面则参照西药剂型,寻求开发中药新剂型。他们的工作主要集中在1920年代和1930年代的十数年间,所取得的成效主要体现在:虽然大部分传统药店还停留在手工业作坊的水平上,但已经有先行者在制药过程中引入了新式机器和科学仪器,努力生产在形式上与西药接近的中药产品。在诸多因素合力推动下,近代的中药改良颇有成效,实现了本草学向中药学的过渡。关键词:近代药学史生药学药化学药理学中药学 |
语种 | 中文 |
页码 | 211 |
源URL | [http://ir.ihns.ac.cn/handle/311051/9325] ![]() |
专题 | 研究生_学位论文_博士论文 |
作者单位 |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王传超. 近代科学背景下传统中药知识的嬗变(1840—1949)[D]. 北京.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15.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