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曹门湾一号墓出土皮甲胄清理复原及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谭鑫刚
答辩日期2018-10
文献子类博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苏荣誉
关键词曹门湾 皮甲胄 清理复原 形制 比较研究
学位名称理学博士
学位专业技术史
其他题名The Cleanup, Restoration and Study of Leather Armors and Helmets Unearthed from Caomenwan Tomb No.1
英文摘要甲胄是古代兵器中一种重要的防护性装置,可避免或减少战斗损伤,同时也可使穿戴者外观更为威武,减轻穿戴者对战斗的恐惧感,提升战斗的士气。甲胄的材质多为皮革、铜、木及织物等。甲胄的发展演变与生产工具、原料、技术密切相关,研究甲胄的演变历程及其制作技术等相关问题,对于研究古代军事战争史及社会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从技术史的角度看,甲胄的复原和制作技术研究也具有重要的价值。湖北枣阳曹门湾一号墓出土的皮甲胄年代在春秋早期,是迄今为止发现年代最早的编联式皮甲胄,本文拟以此为例,首次系统阐述皮甲胄的室内清理提取方法和过程,对所清理的人甲片和马甲片进行分型分式,并尝试对其进行复原。此外,还讨论了皮甲胄形制、功能与制作间的关系,同时对东周时期楚地皮甲胄的形制及其演变做了梳理和比较研究。全文共由六部分构成。第一章为绪论。首先提出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并以东周时期为重点,对先秦甲胄考古发掘材料进行了统计梳理,并分析到目前为止甲胄复原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研究的思路、方法和研究价值。第二章以曹门湾一号墓出土皮甲胄为个例,详细阐述了皮甲胄室内清理提取的方法、过程和规范,并根据清理的甲片进行初步分型分式和信息记录。第三章主要对皮甲胄形制与功能、制作(包括组编)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行了阐述。首先,主要分析了甲片的厚度、尺寸、形状等因素与甲胄的防护度、灵活度和舒适度等方面存在的联系;其次,认为甲片形制与甲胄的制作也有关联,并详细阐述了甲片组编的方法;因此,皮甲胄是形制(形状、面积、孔特征、厚度、髹漆等)、功能及制作综合考虑的体现,即防护度、灵活度、制作复杂度等综合衡量的结果。最后,探讨了东周时期皮甲胄的制作工艺流程和方法。第四章首先根据皮甲胄复原的依据和步骤,以曹门湾一号墓皮甲胄为例进行甲片复原,并确定甲片的具体型式,然后对其进行局部复原和整体复原。同时对甲片的尺寸、厚度、孔眼、压边、编联痕迹等特征做了分析,并选取甲片残存漆壳的断面做显微观察,讨论髹漆特点。此外,对东周时期的进攻性武器作了简要讨论,并根据皮甲胄复原结果,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考虑皮甲胄在分别受到三种典型武器:弓箭(穿刺)、斧(砍削)、戈(勾割)垂直作用力时甲片的受力和应变情况,并据此评估皮甲胄的防护效果。分析认为:春秋早期的皮甲胄对弓箭、矛、戈等青铜兵器具有一定的防护效果,兵器和攻击形式不同,防护水平也不相同。第五章主要从甲胄片形制、甲胄片编联和甲胄结构三个方面探讨皮甲胄的形制在东周时期的演变特点,并从技术史角度分析认为:东周皮甲胄的形制经历了从相对原始到进步,从形制单一、简化到逐渐复杂、样式增加的这样一个演化进程。作者分析认为这种演变是技术进化的结果,并认为出现于战国早期人甲片上的“折领”特征在随后的战国中晚期又减少或消失的的原因可能是技术进化中存在一种人为选择的因素。同时认为这种形制演变应主要归因于当时的农业以及皮革业、髹漆业等手工业的发展,且战争形式的变化也是重要的因素。另外,作者以历史文献为基础,结合考古材料,将时间尺度由东周时期向前后延伸到更长的历史时期,尝试讨论甲胄的分类等问题。第六章为结论,对本文的观点和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
语种中文
页码165
源URL[http://ir.ihns.ac.cn/handle/311051/9340]  
专题研究生_学位论文_博士论文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谭鑫刚. 曹门湾一号墓出土皮甲胄清理复原及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18.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