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蔷薇属植物被西方认识、应用的历史研究(16世纪-19世纪中期)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李菁博![]() |
答辩日期 | 2018-12 |
文献子类 | 博士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授予地点 | 北京 |
导师 | 罗桂环 |
关键词 | 月季 采集与命名 新品种选育 基因组 原始种 |
学位名称 | 理学博士 |
学位专业 | 科学史 |
其他题名 | A Study on the History of Recognition & Utilization of Rosa Plants from East Asia by the Western World (16-19th century) |
英文摘要 | 现代月季是全球最重要的花卉,而来自中国及东亚的月季花(R.chinensis)、香水月季(R.odorata)等多种蔷薇属(Rosa)植物对现代月季的形成和发展做出重要历史贡献。本文关注16-19世纪东亚蔷薇属植物被西方认识、利用的历史过程。其中“认识”的过程包括采集与命名,属于植物分类学史范畴,所研究的材料主要为植物命名的模式标本、植物画、拉丁文原始文献以及博物学家的游记;“利用”的过程包括引种与育种,属于园艺学史范畴,所研究的材料主要是古老的栽培植物志、植物名录、品种档案、品种图画,以及作为“活的档案”保护性栽培于植物园和苗圃内的古老月季品种。本文分6章,大体按历史时代排序。用20世纪剑桥大学胡斯特博士著名的月季历史论文做参照、对比,利用上述丰富的历史材料论述东亚蔷薇属植物被认识、利用的历史,得出结论,同时使用新材料、新方法、新论证,否定胡斯特博士的错误观点,修正、补充前人的历史结论。充分证明以中国月季为代表的东亚蔷薇属植物为古老月季、现代月季的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本文重要的结果或结论有以下几点:其一,利用多方面证据,否定胡斯特博士“16世纪欧洲已有中国月季”的观点;其二,澄清中国月季及玫瑰的多个拉丁文异名,阐明其采集命名过程,着重注意收集命名模式的信息及原始文献资料;其三,考证出中国月季活体植物引种到欧洲的时间始自18世纪中期,而非始自18世纪晚期。其四,尝试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研究月季及蔷薇属植物的实验结果,在染色体水平、DNA分子,基因组水平验证月季历史。否定胡斯特博士“波特兰蔷薇有中国月季血统”的观点。分析月季基因组研究的最新进展,修正、补充为现代月季形成做贡献的原始种。 |
语种 | 中文 |
页码 | 205 |
源URL | [http://ir.ihns.ac.cn/handle/311051/9341] ![]() |
专题 | 研究生_学位论文_博士论文 |
作者单位 |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李菁博. 东亚蔷薇属植物被西方认识、应用的历史研究(16世纪-19世纪中期)[D]. 北京.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18.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