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南海F冷泉平端深海偏顶蛤种群的年龄结构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胡希源
答辩日期2022
文献子类硕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授予地点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导师李超伦
关键词深海,平端深海偏顶蛤,生长曲线,年龄结构,冷泉
其他题名The age structure of Gigantidas platifrons in Formosa cold seep of the South China Sea
英文摘要

深海热液和冷泉生态系统自从被发现以来,一直是海洋科学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平端深海偏顶蛤(Gigantidas platifrons是一种广泛分布于西太平洋热液和冷泉生态系统中的无脊椎动物,其通常在热液/冷泉溢流口周边形成巨大的生物量,是这些深海化能生态系统的主要优势种之一。同时,平端深海偏顶蛤在热液/冷泉区形成大规模的贻贝床,可以为其他底表生物提供附着基、改变海底溢出流体的扩散过程,成为深海化能生态系统中具有代表性的生境之一。因此,平端深海偏顶蛤无论在深海化能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还是生境营造和群落演替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几年对平端深海偏顶蛤的共生互作、环境适应性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一系列成果,但受制于深海调查和研究技术,对于表征其种群基本特征、预测种群动态变化的重要指标—种群年龄结构和生长速率的认知仍比较匮乏。

本文以我国南海北部福尔摩沙冷泉生态系统的优势种平端深海偏顶蛤(G.platifrons)为研究对象,利用2020年“科学”号考察船采集的样品,基于海洋贝壳由于生长速率变化导致在贝壳中存在生长轮/线(Sclerochronology)这一现象,开展了南海福尔摩沙冷泉生态系统平端深海偏顶蛤种群年龄结构研究。本研究确定了Mutvei’s溶液蚀刻染色方法最适浓度;通过计数贝壳生长线估算平端深海偏顶蛤的年龄,建立并验证了平端深海偏顶蛤的生长方程式,探讨了平端深海偏顶蛤的生长速率以及生长线间距的变化规律。此外,本研究根据2016年海底原位图像,并结合ArcGIS软件分析,进一步探究了福尔摩沙冷泉区平端深海偏顶蛤种群的年龄结构、不同微区的优势壳长和优势年龄,以及环境参数对种群年龄分布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

Mutvei’s溶液蚀刻染色方法的适宜浓度为1LMutvei’s溶液含有500ml 3%的醋酸,500ml 25%的戊二醛和5 g的阿尔新蓝(alcian blue)粉末;平端深海偏顶蛤的年龄与贝壳壳长关系的生长方程为: L=117*(1-e-0.184t),采样获得的南海冷泉平端深海偏顶蛤的最大壳长可达11.4cm,最大年龄可达到13.5龄,估算初始的生长速率为1.3cm/年;研究区域的平端深海偏顶蛤的贝壳长度集中在4~7cm,占比60%;年龄分布集中在2~4龄,占比49.7%④平端深海偏顶蛤的贝壳生长线间距的变化可以反映其随着时间的生长状况。

根据2016年的海底照片并结合AcrGIS软件的分析,初步获得了南海冷泉区域平端深海偏顶蛤种群年龄分布的大致情况。研究发现,南部区域的平端深海偏顶蛤个体长度集中分布在2-4cm,年龄主要分布在1-2龄,中部区域的个体长度集中分布在4-8cm,年龄主要分布在2-4龄,北部区域的个体长度集中分布在7-10cm,年龄主要分布在2-6龄。总体来讲,幼年个体集中分布在冷泉南部区域,而中部和北部区域的平端深海偏顶蛤个体年龄较大,这与甲烷浓度和溶解氧浓度从南到北逐渐降低密切相关。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平端深海偏顶蛤的生长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相关结果有助于深入解析冷泉区域的种群动态变化规律。

语种中文
源URL[http://ir.qdio.ac.cn/handle/337002/179701]  
专题海洋研究所_深海极端环境与生命过程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胡希源. 南海F冷泉平端深海偏顶蛤种群的年龄结构[D].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2.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海洋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