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上海对外经济联系的时空演化与影响因素:基于本地与非本地联系的视角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鲁嘉颐 |
答辩日期 | 2022-06 |
文献子类 | 学术型学位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授予地点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导师 | 陆大道 ; 孙东琪 |
关键词 | 非本地 经济联系 异地投资 影响因素 |
学位名称 | 硕士 |
学位专业 | 人文地理学 |
英文摘要 | 城市空间相互作用一直是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区域中心— 腹地研究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形成了中心地理论、增长极理论、核心—边缘理论、 点—轴开发理论等一系列经典理论。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推进、全球城市和“流 空间”等现代全球城市理论的提出,“中心流理论”成为“中心地理论”的补充, 二者共同为城市间关系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当前多数研究在城市间联系的格局 与演化等方面形成了较丰富的成果,但多是以某一个城市群或地区为代表的“相 对封闭的整体空间”的特征描述,少有研究考虑城市与区域外部关系。 北京和上海是中国的两大全球城市,也分别是京津冀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的中 心城市,但它们与腹地的发展关系全然不同。北京与其腹地河北省的经济发展差 距较大,而上海与其腹地长三角的经济高度协调。本文结合前人的理论与概念, 引入“本地联系”与“非本地联系”的概念,聚焦北京、上海这两大中心城市, 探究中心城市与腹地、与外部地区的经济联系。北京与腹地河北省的经济联系为 北京的“本地联系”,北京与中国大陆京津冀以外地区的经济联系为北京的“非 本地联系”;同理,上海与长三角其余城市的经济联系为上海的本地联系,上海 与长三角以外地区的经济联系为上海的非本地联系。针对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 区的中心—腹地发展差异,本文提出 3 个问题:①北京与本地的经济联系较弱, 那么北京是否与非本地建立了更强的经济联系,与非本地哪些城市经济联系比较 强?②上海与本地的经济联系较强,是否与上海经济联系强的城市主要集中在本 地,上海与非本地的经济联系情况如何?③北京、上海的对外经济联系的影响因 素是什么,其形成机制如何? 为回答上述问题,本文首先开展了对相关文献的研究综述,并构建了本文的 理论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收集了 1992-2019 年的中国工商注册企业数据,利用 自然断裂点、冷热点分析、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探究和比较了北京、上海对外 经济联系的时空演化格局与影响因素并分析了其形成机制,主要结论如下: (1)北京与上海的异地投资都在 1992-2001 年间锐增,此后趋于稳定。新 增联系的城市大多联系较弱,位于低层级。高层级的城市的空间分布较为分散。 接受北京和上海异地投资的城市从高到低 5 个层级逐渐增多,呈现典型的金字塔结构。 (2)北京的本地企业联系总体较弱。北京的本地城市中,保定、石家庄和 唐山与北京的企业联系较为紧密,位于中层级和较低层级,其余 8 个城市均位于 低层级,自 2010 年开始本地才出现北京企业联系的热点区。非本地城市中,北 京倾向于和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和省会城市建立较强的企业联系,北京企业联系 的热点区在空间上经历了从华南向华北、东北地区,再向长三角、环渤海地区的 转移。 (3)上海的本地企业联系总体较强。自 1992 年以来所有的本地城市都与上 海建立了企业联系,本地的低层级城市持续向更高的层级转移,南京、苏州和杭 州与上海的企业联系较为紧密,位于较高层级;2001 年后所有的本地城市都位 于上海企业联系热点区。非本地城市中,上海与北京的企业联系最为紧密,其次 是天津、深圳和广州;非本地的投资联系热点由长三角城市群逐渐向周边华东地 区的其他城市扩张,冷点区向我国西部、北部和东北移动。 (4)本地因素对于北京和上海的企业联系都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对于上 海企业联系的正向促进作用大于对北京企业联系的作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 构趋同度、政治资源、经济开放度、信息化水平这 5 个因素也对北京和上海的企 业联系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经济发展水平、政治资源对于北京企业联系的 正向促进作用更大,而产业结构趋同度、经济开放度、信息化水平对于上海企业 联系的正向促进作用更大。此外,北京和上海的企业联系也会考虑邻近城市的空 间溢出效应的影响。 (5)在关键资源利用方面,长期以来北京对河北发挥着明显的虹吸效应; 在产业结构匹配方面,北京主要发展的高精尖产业与河北的原材料工业存在产业 链不协调、不匹配的问题;在制度基础支持方面,国家自上而下的行政力未能促 使北京与河北形成有效的市场互动,使得北京的本地企业联系较弱。而长三角内, 在市场发展潜力方面,江浙的企业传统为上海合作奠定了基础;在经营环境开放 方面,上海浦东开发为长三角产业合作提供了条件;在政策制度支持方面,一系 列国家政策的出台持续促进了长三角地区产业升级和制造业结构互补,形成高度 一体化的区域,促使上海形成较强的本地企业联系。 本研究尝试对经典区位理论和现代全球城市理论进行综合验证,丰富“流空 间”视角下中心—腹地关系的实证研究,以期为更好地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科学借鉴。 |
学科主题 | 人文地理学 |
语种 | 中文 |
页码 | 80 |
源URL | [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184482] ![]() |
专题 |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_研究生部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鲁嘉颐. 北京、上海对外经济联系的时空演化与影响因素:基于本地与非本地联系的视角[D].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2.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