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地区制造业集聚格局与机制分析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黄宇金 |
答辩日期 | 2022-06 |
文献子类 | 学术型学位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授予地点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导师 | 孙威 |
关键词 | 制造业集聚 影响机制 异质性 DO 指数 京津冀地区 |
学位名称 | 硕士 |
学位专业 | 人文地理学 |
英文摘要 | 集聚是经济活动最突出的地理特征之一。全球化推动制造业的生产贸易在世 界范围内发生转移,世界经济格局逐渐被重塑。在此背景下,以中国为代表的新 兴经济体崛起,制造业发挥了关键作用。制造业的生产属性又决定了它必须集聚 在少数地方空间,“全球-地方”的互动关系被建立起来。京津冀地区是中国重要 的电子信息、汽车、医药制造业集聚区域。在协同发展战略背景下,基于产业集 聚扩散视角如何促进京津冀地区制造业深化发展亟需回答。制造业集聚一直以来 都是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研究主题始终围绕集聚格局、影响机制以及效 应过程展开。随着以 DO 指数(Duranton-Overman index, DO index)为代表的集 聚识别新方法的出现,集聚判断、集聚范围、异质性特征等逐渐成为研究重点。 新方法弥补了行政单元划分限制、产业整体分布影响、缺乏显著性检验等不足, 使得产业集聚研究有了新的进展。 本文根据“格局-过程-机制”的思路开展研究。首先,基于全国三次经济普 查企业微观数据,利用 DO 指数、核密度分析等方法刻画京津冀地区制造业集聚 格局,比较归纳 2004-2013 年制造业集聚格局的演化特征。其次,比较制造业集 聚在区域、行业、企业三个层次的异质性特征。最后,构建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 分析框架(主要包括资源禀赋、集聚经济、政府行为、全球化四个因素),实证 分析了京津冀地区制造业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而揭示作用机制。本文的理论意义 在于丰富了产业集聚理论,提供了城市群地区的案例研究。实践意义在于为制造 业集聚扩散和转型升级提供科学依据,为推动城市群建设和新型城镇化战略提供 科学支撑。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京津冀地区所有制造业行业中约有 76%的行业在 95%置信水平空间形 态表现为集聚,即行业内企业倾向于相互靠近。该比例高于同时期的多数发达国 家。2004-2013 年京津冀地区制造业集聚行业越来越多,集聚行业比例从 69.0%提高到 82.8%。 (2)2004-2013 年京津冀地区制造业集聚强度在减弱,集聚范围在扩大。不 同行业集聚强度、集聚范围差别很大。制造业已经从北京、天津向河北扩散,特别是一些技术水平较低、劳动力需求较大的行业。 (3)制造业集聚存在区域异质性(需要更多的证据)。如果控制行政单元空 间范围影响(参见 4.1.2 节),河北比北京、天津有更多的制造业行业发生集聚, 天津制造业集聚强度最高,北京次之,河北最低。北京、天津集聚强度较高的行 业多为技术密集型,而河北多为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三省市制造业集聚行 业比例、集聚强度均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 (4)制造业集聚存在行业异质性。集聚强度高的行业多是技术密集型和劳 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分散强度高的行业多是食品相关或资源密集型制造业。 (5)制造业集聚存在企业异质性。小企业相比大企业更容易在行业内发生 集聚;外资企业、国有及集体企业相比私营企业更容易在行业内发生集聚;现存 企业相比新企业更容易在行业内发生集聚。 (6)制造业集聚存在两阶段且主导因素存在差异。在集聚形成阶段,企业主 要考虑基础条件,农业资源和交通运输有负向作用,劳动力池和外商投资有正向 作用;在集聚提升阶段,企业更侧重于集聚经济和政策等因素,产业内部关联和 产业外部关联有正向作用且前者作用更强,开发区主导产业政策和电力燃气水资 源起负向作用。 (7)影响因素对产业集聚的作用具有尺度效应,几乎都随距离的持续扩大而 呈现减弱趋势。不同因素对产业集聚发挥显著性作用存在空间尺度差异。 |
学科主题 | 人文地理学 |
语种 | 中文 |
页码 | 142 |
源URL | [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184484] ![]() |
专题 |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_研究生部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黄宇金. 京津冀地区制造业集聚格局与机制分析[D].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2.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