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黄河中游大理河流域洪水模拟及其变化机理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吕锦心
答辩日期2022-06
文献子类学术型学位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授予地点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导师刘昌明 ; 梁康
关键词洪水 HIMS 模型 淤地坝 梯田 土地利用/覆被
学位名称硕士
学位专业自然地理学
英文摘要变化环境下的极端水文响应研究是当前水文科学的热点研究方向,也是积极 解决现今洪涝灾害与应对未来洪灾风险的现实需求。黄河中游地区沟壑纵横、地 形复杂多变,降水集中且多以暴雨形式为主,是我国洪水灾害发生较为频繁的地 区之一。在全球变暖、人类活动频繁的背景下,黄河中游洪水变化机理更加复杂, 防洪形势依然严峻。例如,黄河中游大理河流域于 2017 年 7 月 25-26 日遭遇局 部特大暴雨,发生了自 1960 年以来的历史最大洪水,导致绥德县 10.47 万人受 灾,死亡 4 人。因此,复杂变化环境下的暴雨洪水变化过程及其机理研究是黄河 流域实际防洪减灾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然而当前黄河中游洪水的相关研 究主要存在两点不足:(1)对洪水变化的过程解析和归因分析不够深入,以统计 分析为主,而在机理性和定量化方面较为薄弱;(2)研究主要集中在分离气候变 化和总的人类活动影响或分析某个单因子人类活动影响方面,而在进一步定量解 析各项强人类活动因子的影响方面仍显不足。 基于此,本文选择大理河流域作为典型研究区,通过统计分析法、水文模型 法,厘清大理河流域洪水及下垫面变化特征,定量分离气象因子以及多个强人类 活动因子(土地利用、梯田、淤地坝)对大理河流域洪水的产汇流过程变化的影 响贡献,以期为复杂变化环境下黄河中游流域防洪减灾、水土保持治黄实践和水 利工程设计等实际问题提供科学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 (1)分析了近 60 年来大理河流域年降雨、径流、最大一日降雨量、最大洪 峰流量以及场次暴雨、洪水变化特征及演变阶段。1960-2019 年,大理河流域年 平均降水量未呈现明显的变化趋势,而流域出口年径流量呈显著下降趋势,在1971 和 1996 年附近发生突变变化。流域年平均最大一日降水量呈微弱上升趋势, 而最大洪峰流量呈现显著减少的趋势,并在 1971 年附近存在一个突变点。场次 暴雨洪水演变主要可划分为三个时期,分别为 1960-1971 年(基准期)、1972-1989年(变化期Ⅰ)、2008-2018 年(变化期Ⅱ),3 个时期的平均次洪量、径流系数依 次减少,平均次雨量和洪水时长依次增加。 (2)分析了大理河流域下垫面特征的时空演变。耕地和草地是大理河流域 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在 2000 年后流域开始出现较大的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现象,尤其在 2010 年后转移剧烈,以耕地转为林、草地,草地转为林地为主要特 征,此外,1998-2019 年,流域植被覆盖呈显著增加趋势。自 1979 以来,流域内 梯田面积不断增加,在 2018 年流域平均梯田比达到 0.39,流域梯田比主要呈由 西南到东北增加的趋势,空间差异较大。1954-2011 年,大理河流域共建造骨干 坝 279 座,主要位于流域中下游,骨干坝建造主要经历 3 个时期,分别为 1954- 1969 年、1970-1979 年、1980-2011 年,其中 1970-1979 年为建设高峰期。 (3)构建了考虑多个典型强人类活动因子的大理河流域 HIMS 暴雨洪水模 型。在原有 HIMS 模型的结构之上,在下渗模块增加了土地利用因子,在地表产 流模块增加了参考水箱模型的梯田模块,在模型汇流模块中增加了淤地坝因子, 实现了在 HIMS 模型中定量刻画这些典型强人类活动因子对流域产汇流过程的 影响。利用基准期(1960-1971 年)的代表性洪水集合率定了一套适用性较强的 参数,率定期和验证期的平均纳什效率系数都在 0.67 及以上,平均次洪量误差 都在 16.1%以内,平均洪峰误差都在 9.7%以内,平均峰现时间差在 2 小时以内。 (4)利用改进版 HIMS 暴雨洪水模型,定量评估并分离了大理河流域不同 时期的气象因子、多项强人类活动因子对洪水特征变化的影响。相对于基准期 (1960-1971 年)而言,在两个变化期(1972-1989 年、2008-2018 年),总人类活 动因子对洪水变化的贡献率略大于气象因子,并且人类活动因子的贡献率在逐期 增大。气象因子的作用以增加场次洪水的次洪量、洪峰流量为主,而人类活动以 减小次洪量与洪峰流量为主,其中土地利用、梯田因子对次洪量与洪峰流量起有 削减作用,淤地坝因子对增加洪水汇流时间、减少洪峰流量以及延后峰现时间等 具有重要作用。此外,不同时期的主导性强人类活动因子有所不同。在 1972-1989 年,淤地坝、梯田是最主要的人类活动因子,淤地坝平均削减洪峰流量约为 37.6%, 梯田平均削减次洪量、洪峰流量约为 50.6%、21.2%;在 2008-2018 年,土地利用 是最主要的人类活动因子,平均削减次洪量、洪峰流量约为 32.9%、31.3%,梯 田次之,平均削减次洪量、洪峰流量约为 21.4%、14.2%,淤地坝最小,平均削减 洪峰流量约 12.2%。
学科主题自然地理学
语种中文
页码73
源URL[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184489]  
专题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_研究生部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吕锦心. 黄河中游大理河流域洪水模拟及其变化机理研究[D].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2.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