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黄河源区玛多县放牧强度时空动态变化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胡晓阳
答辩日期2022-06
文献子类学术型学位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授予地点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导师王兆锋
关键词人类活动 放牧强度 空间化方法 贡献率 青藏高原
学位名称硕士
学位专业自然地理学
英文摘要三江源黄河源区玛多县是青藏高原典型牧业县,也是高原生态保护的重点区 域。放牧活动是玛多县从业人数最多、影响范围最广的人类活动,也是与草地变 化关系最为直接的人类活动形式。但人类活动强度空间量化方法大多缺少对放牧 行为的体现,不能精细刻画放牧活动的空间异质性,制约了放牧活动对草地变化 作用程度的解析,也影响了对放牧活动的科学调控。为探究玛多县放牧活动空间 分异特征及变化过程,评估生态保护成效,本研究基于乡镇级统计数据和实地调 查资料,从放牧行为学理论出发,构建放牧强度空间化模型,定量评估玛多县放 牧强度及其时空变化过程,分析放牧强度与草地变化的关系,揭示放牧活动在玛 多县草地植被变化中的作用程度。主要研究成果和结论如下: (1)构建的放牧强度空间化模型体现了放牧行为学特征,可精细刻画放牧强 度的空间差异。模型依据放牧活动中所包含的牲畜、草地、人三要素,以放牧密 度表示放牧活动对草地的整体压力,以放牧概率反映放牧压力的空间差异,并引 入放牧概率偏差实现放牧密度的栅格化。模型考虑了海拔、坡度、坡向等自然地 理要素,以及围栏封育、草畜平衡等相关政策对放牧活动的限制,可有效区分放 牧区和非放牧区;模型以草地植被状况和牲畜采食喜好为基础,确定不同栅格单 元的放牧适宜性;并依据放牧活动影响因素与放牧行为间的函数关系,对各影响 因子进行赋值,从放牧行为学机理角度实现了放牧强度的空间量化。 (2)玛多县放牧强度变化存在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放牧强度变化可分为三个 阶段,2000-2010 年,全县放牧强度呈下降趋势,共减少 0.19 羊单位/公顷;2010-2011 年,全县放牧强度上升,共增加 0.47 羊单位/公顷;2011-2019 年,全 县放牧强度呈小幅下降趋势,共减少 0.04 羊单位/公顷。其中,2000-2010 年及2011-2019 年放牧强度变化的原因主要为牲畜数量减少,2010-2011 年放牧强度变 化的原因主要为放牧面积减少。放牧强度的变化使玛多县放牧重心逐渐向东北部 花石峡镇转移。 (3)玛多县植被变化以气候变化为主导,放牧活动的影响较小。研究区放牧 活动削弱了气候变化的正向作用,但以放牧活动为植被覆盖度变化主因的区域面积仅占 10.50%,主要集中在东北部花石峡镇;全区 62.92%的区域植被覆盖度变 化以气候变化为主导,主要分布在西部扎陵湖乡、玛查理镇和东南部黄河乡;而 在东北部花石峡镇,植被覆盖度变化受气候变化和放牧活动的综合影响较大。 (4)黄河源区草地生态保护措施有效降低了重点保护区域的放牧强度,有利 于生态恢复。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三江源国 家公园等生态保护政策及措施的实施,使玛多县放牧范围逐步集中于优良草地, 且受严格的草畜平衡管理,而质量较差及退化的草地禁止放牧,利于其生态恢复。 同时,牲畜数量也在逐步减少,使放牧强度降低。2019 年玛多县整体放牧强度 已回落至与 2000 年相近的水平,重点保护区域放牧强度甚至降至 2000 年的水平 以下。
学科主题自然地理学
语种中文
页码90
源URL[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184490]  
专题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_研究生部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胡晓阳. 黄河源区玛多县放牧强度时空动态变化研究[D].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2.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