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气候变化下中国陆地生态脆弱区生态承载力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张雪梅
答辩日期2022-06
文献子类学术型学位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授予地点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导师赵东升
关键词生态脆弱区 生态承载力 载畜量 水土保持 防风固沙
学位名称硕士
学位专业自然地理学
英文摘要生态脆弱区是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分配不均衡导致的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并且适应能力差的地区。由于人类不合理利用和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生态脆弱区严重超载过牧,乱砍滥伐等人类活动,使得局部地区已超过生态系统可恢复的承载能力。为了更加合理保护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系统、合理利用生态脆弱区的自然资源,使之生态安全屏障的功能得以持续,需要从生态学原理出发,考虑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从而建立适用于生态脆弱区的生态承载力评估方法,为生态脆弱区生产以及保护决策进行有效的建议。此外,脆弱区生态承载力量化研究能够为应对气候变化、完善系统结构功能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同时,能够为政府有关部门及时了解地区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调整经济开发等相关政策,为合理规划地区发展提供支撑。 本文在充分考虑中国独特的生态环境之上,并根据生态地理区划结果识别出了中国的主要生态脆弱区,其中包括青藏高原区、干旱半干旱区、林草交错带、农牧交错带。为了更好的了解生态脆弱区的生态承载力情况,本文系统梳理了生态承载力的研究进展,总结了生态承载力的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生态系统服务消耗占用的生态承载力评估方法,建立了适用于生态脆弱区的生态承载力评估体系,并对生态脆弱区草地生态系统的生态承载力进行了 1998~2018年的综合评估。研究表明: (1)生态脆弱区维持基本的防风固沙功能所需要的最小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呈西北高东南低的趋势,高值区分布在塔里木盆地荒漠区的中部、阿拉善和河西走廊荒漠区的中部、鄂尔多斯及内蒙古高原西部荒漠草原区和西辽河平原草原区,为 ANPPWSF达到了 70 g/m2 ∙a。 (2)生态脆弱区维持基本的水土保持功能所需要的最小地上净初级生产力的空间分布趋势为由东南向西北内陆递减,与降水空间格局相似。西南岩溶山区、川西藏东高山深谷针叶林区和藏南高山谷地灌丛草原区的 ANPPSWC 最高需达到 80 g/m2 ∙a 以上。西北干旱区、农牧交错带以及青藏高寒区的西部和北部的ANPPSWC只需达到一个较低的水平,小于 25 g/m2 ∙a。 (3)考虑到生态系统主要的服务和自然更新功能,生态脆弱区人类可利用 的 UANPP 分布具有空间异质性。在青藏高原区的东南部、西南岩溶山区、林草交错带、黄土高原区的南部、农牧交错带的西部和干旱半干旱区的天山山地荒漠、草原、针叶林区出现了较高的 UANPP,大于 80 g/m2 ∙a 有的地区甚至超 过了 300 g/m2 ∙a。而在青藏高寒区的西北部、干旱半干旱区的大部分地区以及 农牧交错带的西南部的 UANPP 多小于 0。 (4)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635-2002)中《天然草地合理载畜量的计算》,1998~2018 年生态脆弱区草地平均生态承载力的空间分布模式具有较大的空间异质性。超载且需要禁止放牧的部分大多位于青藏高原的西北部、干旱半干旱区的大部分地区和农牧交错带西北部。而大兴安岭中段山地森林草原区、大兴安岭北段西侧丘陵森林草原区、大兴安岭南段草原区和天山山地针叶林区有较高的生态承载力,高达 1~2.5 羊单位/hm2。 本研究基于生态学原理建立适用于生态脆弱区生态承载力评估方法,并估算了 1998~2018 年中国生态脆弱区草地的生态承载力,研究表明超载且需要禁止放牧的部分大多位于青藏高原的西北部、干旱半干旱区的大部分地区和农牧交错带西北部。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同时,能够为政府有关部门及时了解地区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为合理规划地区发展提供支撑。
学科主题自然地理学
语种中文
页码108
源URL[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184495]  
专题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_研究生部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张雪梅. 气候变化下中国陆地生态脆弱区生态承载力研究[D].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2.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