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高山区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地貌效应——以藏东南帕隆藏布流域为例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鲁建莹
答辩日期2022-06
文献子类学术型学位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授予地点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导师黄河清 ; 余国安
关键词高山区泥石流 帕隆藏布流域 形成条件 地貌效应
学位名称硕士
学位专业自然地理学
英文摘要高海拔或高纬度山区(简称高山区)泥石流一般由冰碛物、冰雪堆积物等物 质在降雨、冰雪融水、冰崩、雪崩、岩崩、冰碛湖溃决等条件下激发形成,具有 暴发突然、运动速度快、规模巨大、破坏力极强的特点。高山区泥石流在全球广 泛分布,在气候变化(如升温、强降雨事件增多等)的影响下,其发生频率呈上 升趋势,现实危害和潜在风险不容忽视。明晰高山区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和地貌效 应有助于泥石流灾害的预测预警和防控,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 位于我国藏东南的帕隆藏布流域高山区泥石流频发且规模巨大,常常冲毁公 路,堵塞主河,造成下游基础设施及居民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本文以帕隆藏布 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搜集整理挖掘,分析高山区泥石流形成条件,基 于机器学习算法,探究泥石流形成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利用信息增益方法评估不 同气象指标(气温、降雨)对高山区泥石流形成的相对重要度,通过指数拟合分 析泥石流发生前期气温与降雨指标的关系;结合遥感影像、DEM 数据、无人机 航拍、高精度 RTK 测量和野外踏勘调查,分析泥石流沟道地貌发育特征(冲淤 变化、平面摆动)及其对主河河流地貌的影响,并探讨长时间尺度影响下帕隆藏 布河流地貌的长期演变趋势。取得的主要认识如下: (1)高山区泥石流暴发与气象条件存在紧密联系,泥石流发生频率与气候 变化尤其气温变化总体趋势相一致。总体而言,前 5 日有效气温和当日均温对泥 石流起动贡献最大,气温相比降雨对帕隆藏布流域泥石流形成的影响更大。泥石 流事件发生前期气温与降雨指标呈反比关系。就帕隆藏布流域而言,前期和当日 气象条件对高山区泥石流的发育均有重要影响,但前期气象条件的影响存在最佳 时间尺度(如,帕隆藏布流域泥石流的形成与五日气象条件关系最为密切)。 (2)泥石流沟道上游地貌变化以下切、展宽和溯源蚀退为主要特征,中游 冲淤变化主要受沟道物质构成影响,下游扇体地貌形态变化与泥石流事件、沟道 水流冲刷和主河冲刷淘蚀有关。主河河道受泥石流事件影响,河道形态形成横向 连锁反应,堰塞体上游河道平面形态由单一的窄深下切河道发育形成宽阔的辫状河道(多汊道系统)。由于泥石流等高强度泥沙输移过程形成的堰塞体的存在, 在长期尺度上,帕隆藏布河谷地貌由单一、下切逐渐演变为纵向上呈台阶状而平 面上呈宽窄相间的“藕节状”形态。
学科主题自然地理学
语种中文
页码91
源URL[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184588]  
专题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_研究生部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鲁建莹. 高山区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地貌效应——以藏东南帕隆藏布流域为例[D].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2.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