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陆地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与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关系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王铭铭 |
答辩日期 | 2022-06 |
文献子类 | 学术型学位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授予地点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导师 | 张雷明 |
关键词 | 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 总初级生产力 植被指数 动态变化 时间尺度 |
学位名称 | 硕士 |
学位专业 | 生态学 |
英文摘要 | 陆地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on, GPP)表征了植物通 过光合作用固定有机碳量的能力,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形成的重要基础,也是全 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把握陆地生态系统 GPP 的时空动态特征,不仅 可以深化对生态系统生产力环境变化响应和适宜的认知,而且对于提升生态系统 碳汇能力和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政策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Solar induced fluorescence, SIF)作为表征植物光合作 用能力的一个有效指标,在指示生态系统 GPP 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由于SIF 的产生强度和植物的光化学过程直接相关,从而被认为是比传统植被指数更 为合适的光合作用“指示器”。但由于生态系统 GPP 与 SIF 的相关关系往往 还受到环境胁迫、冠层结构、植物生理过程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同生态系统SIF 与 GPP 的相关性及其随环境变化的响应等问题还有待于综合分析,以进一步 揭示生态系统 GPP 和 SIF 在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普遍关系。 本研究围绕生态系统 GPP 和 SIF 的相关性,首先以千烟洲站亚热带常绿针 叶林为研究对象,利用塔基近地面观测和卫星遥感观测的植被 SIF 数据,比较分 析了两种途径获取的植被 SIF 的动态变化特征,并结合通量塔获取的生态系统 GPP 和环境要素观测数据,探讨了植被 SIF 与生态系统 GPP 之间相关性及其随 环境条件和时间尺度改变的动态变化。在此基础上,选取了中国生态系统通量观 测研究网络(ChinaFLUX)的森林、草地和农田等 7 个不同类型站点,基于卫星 遥感 SIF 和生态系统碳通量观测数据,开展了生态系统 SIF 和 GPP 相关性的跨 站点比较分析,并结合植被指数和环境变量,揭示生物和非生物因子对 SIF 和GPP 的相对贡献,以进一步深化对不同类型生态系统 GPP 与 SIF 协同变化及环 境响应的准确理解。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结论: (1)通过对千烟洲亚热带常绿针叶林植被冠层 SIF 和生态系统 GPP 关系在 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分析,发现植被 SIF 和生态系统 GPP 不论在塔基观测还是卫 星观测上均呈现出相似的变化特征,证明了 SIF 可较好地表征亚热带常绿针叶林GPP 的变化。 (2)在相同时间尺度上,卫星 SIF 与 GPP 相关性高于塔基 SIF 与 GPP 相关性。随时间尺度的增大,二者相关性更为线性,反映出植被 SIF 在较长时间尺度 上可以更好地解释生态系统 GPP 变化。同时,二者关系还显著受到了水分条件 的影响。 (3)不同生态系统 GPP 受 EVI 的影响程度普遍高于其它环境因素,且草地 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略高于农田,而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最低,这很可能与 植被物种组成和冠层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也表明植被指数在指示森林 GPP 变 化方面表现出一定的限制。 (4)不同生态系统植被卫星观测 SIF 可有效指示生态系统 GPP 的季节变化, 并且 SIF 与 GPP 的相关性要强于 EVI 与 GPP,表明 SIF 相比 EVI 可以更好地表征GPP。但在年际尺度上,SIF 与 GPP 的相关性显著弱于季节尺度。 |
学科主题 | 生态学 |
语种 | 中文 |
页码 | 92 |
源URL | [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184597] ![]() |
专题 |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_研究生部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王铭铭. 典型陆地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与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关系[D].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2.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