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基于模型模拟的中国秸秆还田固碳潜力空间格局分析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作者陈敬华1; 王绍强1; Florian1; KRAXNER4; Juraj1; BALKOVIC4; 徐希燕5; 孙雷刚6
刊名资源与生态学报英文版
出版日期2019
卷号010期号:002页码:184
ISSN号1674-764X
英文摘要农作物秸秆还田作为农田土壤和养分管理的推荐做法之一,对于土壤有机碳(SOC)固定和CO2减排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环境政策综合气候模型(EPIC)模拟了4种作物秸秆还田情形下2001年至2010年中国农田表层土壤有机碳变化及其空间格局。模拟结果显示,秸秆完全移除(CR0%)下的土壤有机碳损失为28.89 Tg yr–1,当前30%的秸秆还田(CR30%)能够减缓22.38 Tg C yr–1的碳损失。若秸秆还田率从30%提高至50%(CR50%)乃至75%(CR75%),中国农田表层土壤将变为净碳汇。中国农田表层土壤固碳潜力在CR50%和CR75%情形下分别可达25.53 Tg C yr–1和52.85 Tg C yr–1,且在不同农业区存在空间异质性。单位面积土壤固碳潜力在西北和华北地区最高,而华东最低。华北地区具有最高的区域固碳潜力。在这十年间,CR50%和CR75%情形下增加的土壤表层有机碳相当于减少了1.4%和2.9%的中国CO2排放总量。总之,我们建议鼓励我国农民将原本直接焚烧或用作家用燃料的秸秆返还田间以改善土壤性质和减缓大气CO2增加,尤其是华北地区更应推行这一举措。
语种英语
源URL[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105463]  
专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作者单位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中国科学院大学
3.中国地质大学
4.生态系统服务和管理项目
5.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6.河北省地理科学研究所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陈敬华,王绍强,Florian,等. 基于模型模拟的中国秸秆还田固碳潜力空间格局分析[J]. 资源与生态学报英文版,2019,010(002):184.
APA 陈敬华.,王绍强.,Florian.,KRAXNER.,Juraj.,...&孙雷刚.(2019).基于模型模拟的中国秸秆还田固碳潜力空间格局分析.资源与生态学报英文版,010(002),184.
MLA 陈敬华,et al."基于模型模拟的中国秸秆还田固碳潜力空间格局分析".资源与生态学报英文版 010.002(2019):184.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