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白洋淀湿地区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作者李瑾璞1; 于秀波1; 夏少霞1; 赵玮1; 王树涛2; 许策1
刊名生态学报
出版日期2020
卷号40期号:24页码:8928
关键词Baiyangdian wetland soil organic carbon vegetation type carbon storage spatial distribution 白洋淀湿地 土壤有机碳 植被类型 碳储量 空间分布特征
ISSN号1000-0933
英文摘要湿地生态系统碳储量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白洋淀湿地是国家重要生态湿地和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湿地,同时是雄安新区的核心水系,湿地区土壤碳储量的估算研究将为湿地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和湿地生态恢复提供数据支撑。研究通过对白洋淀湿地7种不同地类的105个土壤剖面进行分层取样,揭示了其湿地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白洋淀湿地区土壤有机碳含量整体偏低,在各层土壤中,淹水芦苇湿地的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植被类型,约为其他类型土壤碳含量的3倍左右。(2)在各植被类型中土壤有机碳含量均以表层(0— 20 cm)最高,其分配比例均集中在30%左右,随着土壤剖面深度的增加,湿地土壤的有机碳含量逐渐减少。(3)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差异显著,具体表现为:乔木园地<旱地<常绿针叶林<落叶阔叶林<水田<台田芦苇<淹水芦苇。(4)根据估算,白洋淀湿地区的土壤有机碳储量约为5816.77×10~3Mg。随着雄安新区环境治理工作的推进,白洋淀湿地区生态系统固碳将呈现持续向好态势,结合生态恢复和土地布局优化,尽量减少雄安新区建设中土地流转带来的碳排放影响,对提高区域生态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语种英语
源URL[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135962]  
专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作者单位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河北农业大学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李瑾璞,于秀波,夏少霞,等. 白洋淀湿地区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J]. 生态学报,2020,40(24):8928.
APA 李瑾璞,于秀波,夏少霞,赵玮,王树涛,&许策.(2020).白洋淀湿地区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生态学报,40(24),8928.
MLA 李瑾璞,et al."白洋淀湿地区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生态学报 40.24(2020):8928.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