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气候变化对东亚雁类栖息地分布格局的影响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王春晓
答辩日期2022-06
文献子类学术型学位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授予地点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导师于秀波
关键词雁类 栖息地 气候变化 物种分布模型 东亚
学位名称博士
学位专业生态学
英文摘要栖息地是物种赖以生存和繁衍的空间场所,物种栖息地分布是生态学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迁徙水鸟周而复始地往返于繁殖地与越冬地之间,利用多种类型的栖息地且空间跨度大。因此,精准描述迁徙水鸟完整生活史周期内栖息地分布,对维持水鸟种群稳定和栖息地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气候变化深刻地影响着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进而影响生物多样性。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许多物种改变其栖息地分布以适应气候变化。因此,评估气候变化对栖息地分布格局的影响,将气候变化纳入物种保护规划,调整现有保护地体系,是维持迁徙物种生存、繁衍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途径之一。 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East Asian-Austral Asian Flyway, EAAF)水鸟资源丰富,同时也是世界上受威胁最大的迁飞区域,气候变化加剧了东亚迁徙水鸟的受胁程度,未来不同气候情景下的栖息地保护将面临更大挑战。本研究以鸿雁(Anser cygnoides)、豆雁(Anser fabalis)、白额雁(Anser albifrons)、小白额雁(Anser erythropus)和灰雁(Anser anser)为目标物种。首先,根据 GPS 卫星追踪器数据分析了雁类迁徙特征和家域情况;然后,基于物种分布模型模拟和预测了当前与未来气候情景下雁类在繁殖地、停歇地和越冬地的潜在分布,评估气候变化对东亚雁类栖息地空间分布和种间格局的影响;最后,将气候变化纳入区域优化模型进行保护地优先区规划,并提出保护建议。 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 东亚雁类迁徙特征及栖息地占比表明,白额雁和豆雁春季迁徙和停歇时间均长于秋季,春季停歇次数较多;鸿雁春季迁徙时长略短于秋季,春季停歇次数较少。湿地和水体是雁类在迁徙期内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豆雁和白额雁在繁殖地主要以利用苔原带为主,鸿雁则主要分布在蒙古高原的湖泊及湿草甸;停歇地土地利用类型多样,除了湿地和水体外,也利用耕地和建设用地,越冬地的土地利用类型较为单一,多为洪泛平原湿地。 (2) 当前东亚雁类栖息地分布与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现状条件下繁殖地面积约为 19.7 ~ 295 万 km²,繁殖地主要分为两个区域,鸿雁和灰雁分布在蒙古和内蒙古境内,豆雁、白额雁和小白额雁则分布在俄罗斯远东苔原带。停歇地面积为 25.4 ~ 335.6 万 km²,分布较为分散,从黄河中下游、环渤海湿地、东北平原、再到内蒙古湖泊及湿草甸区域、蒙古和俄罗斯境内的河湖湿地均是停歇地。越冬地面积为 13.5 ~ 26.0 万 km²,分布较为集中,主要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少量分布于东南沿海、黄河中下游及韩国、朝鲜等地。雁类栖息地分布在地势平坦的区域,不同雁类繁殖地的环境因子有所差异,极地苔原带的豆雁、白额雁和小白额雁分布受到夏季的最高气温和平均气温的影响,鸿雁分布则与冬季降水量和气温有关,灰雁则主要受到坡度的影响。雁类停歇地受到人类活动干扰和降水季节波动的影响。越冬地除了分布在低海拔地区以外,还受到冬季气温、夏季气温和降水量的影响。 (3) 气候变化对栖息地偏移方向、偏移距离、空间变异性、生态位宽度和种间重叠度均有重要影响。未来气候情景下,适宜栖息地质心向北偏移,不同栖息地或物种为 1 ~ 47.3 km/yr 的偏移速度。繁殖地和停歇地平均变异系数随排放情景增加呈递增趋势,越冬地则表现为波动趋势。未来气候情景下,繁殖地和停歇地的生态位宽度总体将增加,但越冬地鸿雁和白额雁生态位宽度将减少;除了小白额雁外,东亚雁类两个主要繁殖区域内,雁类生态位重叠度将增加,停歇地的鸿雁、豆雁、灰雁和小白额雁之间的生态重叠度将增加,白额雁与其他雁类的生态重叠度降低;越冬地生态位重叠度表现均为降低趋势。 (4) 东亚雁类气候避难所、保护优先区和保护空缺情况分别为,未来气候情景下,繁殖地避难所面积是越冬地的两倍,停歇地避难所为 1163.75 km²。雁类最重要的保护区(本文称必须保护区)位于长江中下游湿地、淮河湿地、环渤海湿地、内蒙古与蒙古交界处草原湿地以及亚纳河-因迪吉尔卡河湿地,重要保护区(本文称协商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本文称部分保护区)辐射包围必须保护区,形成雁类应对气候变化的缓冲区。东亚现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国际重要湿地保护了 321,934.9 km2的雁类栖息地,仍存在较大保护空缺,约有69个自然保护区对于东亚雁类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气候变化背景下应根据不同栖息地类型和物种,实行栖息地的精准保护。建议苔原带繁殖地增加现有保护地的南部边缘,停歇地增加保护地之间的迁徙连通性,越冬地则应在淮河 等长江流域以北地区新增自然保护地。
学科主题生态学
语种中文
页码140
源URL[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184639]  
专题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_研究生部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王春晓. 气候变化对东亚雁类栖息地分布格局的影响[D].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2.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