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粤港澳大湾区全球-地方创新网络的时空演化及交互机制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王云
答辩日期2022-06
文献子类学术型学位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授予地点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导师刘毅 ; 杨宇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 创新 网络 全球-地方
学位名称博士
学位专业人文地理学
英文摘要当前,全球创新合作日益加强,但创新活动仍高度集聚在有限的城市化地区,创新网络呈现全球化-地方化特征。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科技资源最集中,创新合作最广泛的地区之一,承担着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发挥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等历史使命。目前全球-地方创新网络研究尚在起步阶段,理论体系和系统性的实证研究有待加强。开展粤港澳大湾区全球-地方创新网络研究,既是创新地理学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一次探索,也能够为大湾区科技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一定研究基础,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本研究在系统梳理经典理论与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结合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以及当前阶段的发展特点,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全球-地方创新网络核心要素与交互模型,以及多视角、多类别、多尺度融合的全球-地方创新网络分析框架。 在模型的基础上,构建创新发展评价体系,对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的资源基础、发展现状、优势与问题进行了梳理与总结。进而对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网络的形成 与演化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揭示了粤港澳大湾区在科研、技术两个领域不同空间尺度下合作网络的差异性和复杂性。运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探究了粤港澳大湾区全球-地方创新网络的交互机制,分别定量解析了全球-地方创新网络对彼此网 络发展程度的影响,以及全球-地方创新网络的交互对于彼此研究领域和技术演 化的影响机制。由于粤港澳大湾区在“一国两制三关”背景下的特殊性,本研究以香港的创新体系为例,探讨了跨制度背景下的创新网络发展的优势与难点,并提 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研究发现: (1)在科技投入、创新平台、科技人才、政策支撑等各类创新要素的共同作用下,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科技创新的很多方面已实现了从“跟随”到“同步”再到“领先”的跨越。但是湾区仍面临着专利质量不高、基础研究存在短板、人才存在结构性短缺、城市协同水平比较低等问题。从城市的角度看,各城市均存在一定短板,因此,打破行政区域分割,建立更加广泛而深入的地方创新网络,同时加强全球创新网络的嵌入水平,提升大湾区在全球创新网络的地位和影响力,是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的主要方向。 (2)粤港澳大湾区的全球科研合作网络呈现“以北美、西欧为主导,‘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主要参与”的空间结构;在全国层面上空间格局与国内高校分布格局基本一致;内部以广州、深圳、香港为核心节点,广州-深圳-香港为粤港澳大湾区基础研究创新最主要的轴带。全球技术合作网络形成了“欧洲、北美、东北亚、东南亚、大洋洲”五条主要发展轴带;全国层面上形成了京津、成渝、长三角、长江中游、关中、粤东-台海六个合作方向;内部技术合作网络以深圳、广州、东莞为核心,形成了广州-东莞-深圳、广州-佛山、广州-珠海、深圳-惠州四个主要发展轴带。 (3)广州、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科研和技术创新网络中均为核心枢纽,是全球-地方创新网络的链接和交互通道,在全球和地方创新网络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香港在科研网络中发挥着核心枢纽和知识通道的作用,尤其国际化程度高,与深圳、广州可实现错位发展,在技术创新网络中香港处于边缘地位;澳门的科研和技术创新的全球化程度较高,但由于量级较小,不能发挥全球-地方创新网络的大通道作用,在技术创新网络中澳门游离于地方创新网络之外;东莞在技术创新网络中具有较高地位,链接和通道能力较强,但是与深圳、广州相比具有更 强的“本地化”特征;此外,佛山在科研和技术创新网络中均为次核心节点,惠州是技术创新网络中的次核心,其他城市均为边缘节点,根植于本地创新网络,为本地蜂鸣的主要主体。 (4)区域嵌入全球创新网络的程度水平会促进地方科研网络的发展。地方创新网络的发展有利于区域开展国际科研合作,对区域的国际技术合作没有显著影响。区域在全球创新网络中的科研交流将会带动地方创新网络的知识更新与演化,而国际技术交流则不会对本地技术演化产生直接促进作用,本地技术网络演化具有明显的“内生性”和“路径依赖”特征。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提出粤港澳大湾 区全球-地方创新网络互动影响机制的两个模型:粤港澳大湾区的全球-地方科研创新网络呈现出雁形发展的形态,全球创新网络和地方创新网络彼此促进,使得创新网络的密度增长,地方联系更加紧密,区域与全球的科研合作更加广泛深入。区域通过嵌入全球创新网络,获得前沿的先进的知识,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带动地方创新网络的知识演化;技术创新网络呈现出等级扩散的特征,全球创新网络和地方创新网络相互不直接施加影响,在网络的发展和科研/技术的演进方面均不直接产生显著的相互促进作用,二者之间的交流互动主要通过中间网络进行。 (5)香港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网络的特殊节点,创新合作对象以中国内地和欧美发达国家为主,但与中国内地的合作存在一定不稳定性。通过对香港4个优先发展领域的创新网络聚类发现,香港在不同领域的地位与策略不同。相比 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其他城市,香港不仅拥有广泛的国内外创新合作网络,同时具有全球领先的高等教育和人才优势,相对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我国原始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引擎和发展平台。但是香港由于创新链和产业链割裂,制造业空心化导致科技成果本地转化难,过度资本化导致创新创业的氛围低迷,出现了“重基础研究,轻应用研究”的局面,大量创新资源和创新成果没有被很好地利用。应探索跨制度的全球-地方创新网络协同发展体系,推动香港发展成为“创新枢纽”,捕获全球科技前沿,链接全球创新网络,将其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链 接全球创新资源的重要通道。
学科主题人文地理学
语种中文
页码201
源URL[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185864]  
专题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_研究生部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王云. 粤港澳大湾区全球-地方创新网络的时空演化及交互机制研究[D].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2.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