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减排目标下中国电力生产发展格局与区域响应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马诗萍 |
答辩日期 | 2022-06 |
文献子类 | 学术型学位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授予地点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导师 | 张文忠 |
关键词 | 电力生产 碳排放 时空分布 情景模拟 |
学位名称 | 博士 |
学位专业 | 人文地理学 |
英文摘要 |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作为碳排放最主要的贡献部门,电力生产部门的清洁低碳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一致共识。在我国“30·60”双碳目标下,受到资源禀赋、市场需求、能源安全、技术水平以及区 域差异等因素的影响,电力生产部门面临巨大的碳减排压力,但同时也具有很 高的减排潜力。对电力生产部门全面详实的研究,可为电力低碳化发展的路径 选择与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以火电、水电、风电、光伏和核电五种电力类型为研究对象,在全面梳理和评述相关理论及文献的基础上,构建了空间视角下的能源-环境-经济关系研究框架,基于电力工业企业微观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以及其他辅助数据,运用理论分析、数理统计、空间可视化分析、计量分析和情景模拟等综合方法,在多元研究尺度下,对近十五年电力生产的时空分布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电力总碳强度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并对2030年经济、环境多重目标约 束下电力生产格局进行了模拟预测。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不同类型电力的规模、份额、效率等技术经济指标的演化各具特点。除核电外所有类型电力的规模的增速都在下降;风电和光伏装机容量的快速提升挤压了火电和水电的份额,但是从发电量来看火电和水电仍具有主导地位;火电、风电和光伏机组利用率明显低于合理水平。 (2)不同类型电力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这种差异是由电力生产能力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均匀布局引起的。具体来说,可再生能源电力的布局主要受到资源禀赋和政策制度影响,而火电的布局则由电力需求缺口和经济发展水平主导。 (3)电力总碳强度在空间上呈现“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这种空间分异格局的形成主要受到火电能耗水平和水电规模差异的影响。2015年后总碳强度的降幅明显收窄,变化的驱动因子由火电部门主导转为可再生能源电力部门主导。 (4)在风电和光伏投资建设速度大幅提高、机组利用效率达到合理水平、逐步关停小容量等级火电机组、火电能耗水平控制在300gce/kWh 以下以及跨省电力自由流动的进步情景下,电力生产部门可以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及“风光电装机超 12 亿千瓦”的碳减排目标。届时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比将接近 70%,发电量占比接近 50%,电力生产碳排放量将低于2019年水平。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以下政策建议:在电源建设方面,需要将风光电建设速度提升到“新能源倍增”目标以上,严控新增火电项目;在电力生产方面,必须提高风光机组利用效率、降低西部地区火电能耗、充分发挥水电的碳减排作用;在配套措施方面,要充分认识并积极应对风、光电快速发展的环境负外部性,提升区域间电力输送能力。 |
学科主题 | 人文地理学 |
语种 | 中文 |
页码 | 196 |
源URL | [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185870] ![]() |
专题 |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_研究生部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马诗萍. 碳减排目标下中国电力生产发展格局与区域响应[D].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2.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