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成土时间对黄河三角洲植物及微生物演替的影响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作者侯冠群; 来剑斌; 李静; 刘振; 公华锐; 王兵; 孙志刚; 欧阳竹; 侯瑞星
刊名生态学报
出版日期2022-11-08
卷号42期号:21页码:8839-8859
关键词演替 成土时间 黄河三角洲 物种多样性 群落功能 驱动力
英文摘要受时空因素的限制,研究土壤、微生物和植物的演替过程通常采用以空间换时间的时空替代法,关于成土时间的驱动力研究较少。选取黄河三角洲4块代表性冲积区域(形成年代分别为1904—1929年,1929—1934年,1964—1976年和1976年至今),由沿海到农田(1—40 km)设计采样路线,通过多样性调查、土壤采样、MiSeq测序等方法对陆地生态系统的植物、细菌和真菌多样性以及微生物功能组成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随成土时间的增加,植物物种丰富度和生物量显著提高(P<0.05),低盐度指示物种白茅的分布区域向海岸推进;细菌群落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等3个门类占比显著增加,拟杆菌门(Bacteroidota)等12个门类占比显著减少(P<0.05),涉及基因信息处理、核苷酸代谢等基础生命活动和光合作用的功能通路在年代最晚的扇区富集,而涉及细胞老化调控、外源物质生物降解与代谢、芳香化合物降解等功能的通路在年代最早的扇区富集(LDA score>2,P<0.05);真菌群落涉及病理营养的捕虫霉门(Zoopagomycota)等类群相对丰度的显著增加(P<0.05)。耐盐菌、自养菌、反硝化菌、反硫化菌等功能群在成土较晚区域的丰富度较高,有促进成土初期土壤碳氮积累、土壤养分循环和有效性的提升的功能潜力,进而影响植物演替。成土时间还驱动适应高营养环境的类群对先锋类群比值的增大,促进微生物生态位的分化。研究表明成土时间是对黄河三角洲植物和微生物群落组成变化的重要而显著的驱动力,为提高评估滨海生态系统植物和微生物演替规律的准确性提供了科学依据。
语种中文
源URL[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186542]  
专题禹城站农业生态系统研究中心_中文论文
作者单位1.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3.中国地质调查局烟台海岸带地质调查中心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侯冠群,来剑斌,李静,等. 成土时间对黄河三角洲植物及微生物演替的影响[J]. 生态学报,2022,42(21):8839-8859.
APA 侯冠群.,来剑斌.,李静.,刘振.,公华锐.,...&侯瑞星.(2022).成土时间对黄河三角洲植物及微生物演替的影响.生态学报,42(21),8839-8859.
MLA 侯冠群,et al."成土时间对黄河三角洲植物及微生物演替的影响".生态学报 42.21(2022):8839-8859.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