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夜光藻(red Noctiluca)繁殖方式的环境调控机理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张樱馨![]() |
答辩日期 | 2022-11-18 |
文献子类 | 博士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授予地点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导师 | 李才文 |
关键词 | 夜光藻 种群动态 无性繁殖 有性繁殖 环境调控 |
学位名称 | 理学博士 |
学位专业 | 海洋生态学 |
其他题名 | Study on the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Mechanism of the Reproduction Pattern of Red Noctiluca |
英文摘要 | 红色夜光藻(red Noctiluca)在我国沿海广泛分布,是常见的有害藻华原因种;近年来,在近岸海域屡次暴发大规模夜光藻赤潮,对近海生态系统和海水养殖造成巨大威胁。夜光藻是一种异养甲藻,兼具无性与有性繁殖,前者通过细胞二分裂实现,后者始于配子母细胞的形成,释放大量配子,配子融合形成合子,继而发育成新的营养细胞。夜光藻种群的快速增长受多种环境因素调控,且有性繁殖在种群增长和赤潮形成中的作用尚不明确。为此,本研究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式,研究自然水体中夜光藻营养细胞、二分裂细胞、配子母细胞和配子细胞丰度的动态变化,并借助室内控制实验探究夜光藻繁殖方式如何受环境因素影响及调控机理。主要发现如下: (1)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以夜光藻rRNA基因的18S-ITS1为靶区域,建立了一种能在自然水体中快速、灵敏、定量检测配子细胞的方法,检出限分别为每反应0.17个细胞和102个拷贝。应用该方法检测2015年逐月采集的胶州湾环境样品,调查海域夜光藻配子丰度呈冬末春初、夏季双峰分布,范围为18.12~9.70×105 cells L-1,与营养细胞丰度的高值期相吻合,在营养细胞丰度极低时仍可普遍检出,有性繁殖对种群增长和存续有潜在的积极意义。 (2)自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对胶州湾布设的12个站位进行9次多学科综合调查。夜光藻的繁殖与无机营养盐没有直接关系。温度可能影响夜光藻的繁殖方式,二分裂细胞比例与温度呈负相关,在温度低于11 °C时高于配子母细胞比例,发育中的合子细胞缺失,种群增长主要由无性繁殖支持;二分裂在温度高于26 °C时受到显著抑制,配子母细胞的发生未受影响,配子细胞丰度达到全年最高,有性繁殖可能对种群增长具有贡献。较好的营养条件能够促进繁殖发生,因其偏好摄食链状硅藻,在链状硅藻占优的浮游植物群落中具有相对较好的营养状态,二分裂细胞比例、配子母细胞比例和配子丰度均相对较高。 (3)设置室内控制实验,分别计数夜光藻营养细胞与繁殖细胞(二分裂细胞、配子母细胞)。夜光藻繁殖期的起始均严格受昼夜节律调控,繁殖高峰期发生在夜间(0:00~6:00)。营养条件是夜光藻繁殖发生的关键因素,在饵料藻密度为5×104 cells mL-1以下,繁殖细胞的形成均受到显著抑制,种群增长停滞。温度不仅影响夜光藻繁殖的发生,还是影响繁殖速度的重要因素,在较低温度(5 °C、10 °C)下,繁殖细胞比例均相对较低,繁殖期延长至白天;在较高温度(20 °C)下,繁殖细胞比例均相对较高,夜间即可完成繁殖。夜光藻种群增长主要由无性繁殖贡献,繁殖高峰期均以二分裂细胞为主,所有处理中未检出发育中的合子细胞,有性繁殖的直接贡献不明显。 (4)利用无参转录组技术,探究环境因素对胞内重要细胞过程转录表达的影响。夜光藻繁殖的昼夜节律为内源性调控,白天为繁殖储备物质与能量,胞内与摄食、生物大分子代谢与合成、能量代谢及DNA复制过程相关基因上调;夜间为繁殖高峰期,胞内参与细胞分裂及新细胞形成的相关基因上调。富营养条件为细胞分裂提供了物质与能量储备,胞内参与食物泡形成与转运、物质代谢与合成、能量代谢的基因上调表达。低温下夜光藻繁殖受抑制与胁迫有关,胞内抗逆性反应和抗氧化应激及物质分解与能量代谢相关的基因多个上调表达,细胞周期调控受限,繁殖受到抑制。 本文基于野外调查和室内控制实验,运用传统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方法,揭示了夜光藻繁殖与种群增长在不同时间、空间尺度下的动态变化及其对环境因素的响应,并对无性繁殖与有性繁殖对种群增长的贡献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夜光藻的种群增长模式,进一步探究其赤潮暴发的内在机理提供了重要参考。 |
学科主题 | 海洋科学 |
语种 | 中文 |
目次 |
1.4.2 分子生物学在夜光藻繁殖模式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11 第2章 夜光藻配子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17 2.3.2 qRT-PCRR方法的标准工作曲线与验证... 24 2.3.3 应用qRT-PCR定量检测胶州湾的夜光藻配子... 26 2.4.1 应用qRT-PCR方法检测夜光藻配子细胞的优势与局限... 30 2.4.2 2015年胶州湾夜光藻配子细胞动态及其在种群增长中的作用... 31 3.3.3 夜光藻营养细胞动态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42 3.3.4 夜光藻繁殖细胞动态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47 3.4.2 夜光藻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动态及其在种群增长中的作用... 49 4.3.3 温度、饵料藻密度影响夜光藻生长与繁殖的长期培养实验... 61 4.3.4 温度、摄食影响夜光藻生长与繁殖的短期响应实验... 64 4.4.1 夜光藻生长的最适饵料藻密度、温度范围... 66 4.4.4 夜光藻的繁殖方式及其对种群增长的贡献... 69 第5章 环境因素对夜光藻繁殖影响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73 5.3.3 营养影响实验的差异表达基因及富集情况... 79 |
页码 | 131 |
资助项目 | Youth Project of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41606128]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asic Resources Investigation Program of China[2018FY100200] ; 我国近海链状裸甲藻多样性特征及其赤潮发生的环境调控机制 |
源URL | [http://ir.qdio.ac.cn/handle/337002/180102] ![]() |
专题 | 海洋研究所_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张樱馨. 红色夜光藻(red Noctiluca)繁殖方式的环境调控机理研究[D].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2.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海洋研究所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