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水储量变化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周美林
答辩日期2022-06
文献子类学术型学位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授予地点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导师罗毅
关键词水储量 气候变化 人类取水 驱动机制 黄河流域
学位名称博士
学位专业自然地理学
英文摘要陆地水储量包含地表水(含冰川积雪)、土壤水和地下水,是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保障的基础资源。受气候变化和植被恢复工程的影响,近年来流域水文条件发生显著变化。因此,研究其时空演变规律和驱动机制,理解变化环境下陆地水的存储、转换和消耗,对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基于多源数据,采用经验模型、分区统计、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分析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前后陆地水储量及其分量时空变化特征,从内部主导和外部驱动两个方面阐述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后水储量变化驱动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H2O机器学习算法重建了GRACE卫星(1982-2002)水储量变化,重建数据与实测数据相关系数为0.64~0.96,均方根误差为7~30mm。基于重建数据分析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前后水储量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后,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年际水储量显著减小(-5.5mm/year),低于实施前(1982-1999年)-1.73mm/year,亏缺速度加快。空间上黄土高原区域显著减小区域面积增大,龙羊峡以上变为增加。(2)不同时段水储量年内特征一致,春秋季增加,夏冬季减小。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后水储量年内补给量减小,消耗量增加。水储量变化极值区域随季节变化,春季增加极值区域为河套灌区(10mm),秋季增加极值区域为黑河流域和白河流域(48mm),夏冬季减小极值区域为三门峡到花园口区间(-16~-41mm)。2.基于GLDAS、ERA和CPC模拟的土壤水分析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后,2米深度土壤水储量时空变化,阐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后降水、温度和植被对土壤水储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后(2003-2015年)土壤水储量年际趋势不显著(-0.003mm/year),与实施前(1982-1999年)-0.28mm/year相比,土壤水储量变化不明显。空间上,渭河流域和唐乃亥以上区域土壤水储量由减小转为增加,兰州到头道拐区间由增加转为减小,三门峡到花园口区间土壤水储量减小程度加剧。(2)不同时段土壤水储量年内变化一致,夏秋季增加,春冬季减小,年内变化幅度为40mm。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后年内土壤水储量消耗减小,补给增加,土壤水储量以补给为主。不同季节土壤水储量变化极值区域不同,夏秋季在阿尼玛卿山地区增加幅度最大(39mm),渭河流域、头道拐到龙门区间减小幅度最大(-19~-31mm);春冬季在黑河流域和白河流域减小幅度最大(-24mm),河套灌区和渭河流域增加幅度最大(18~23mm)。(3)降水、气温和植被对土壤水储量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空间变异。三门峡以上区域土壤水储量增加受降水增加、最低气温增加和植被增加影响显著,三门峡到花园口区间土壤水储量减小受降水减小,最低气温增加,最高气温增加和植被减小影响显著。3.基于重建的陆地水储量,结合土壤水储量、煤炭开采和水库蓄水评估研究区域地下水储量时空变化,阐明了降水、温度、植被、地下取水和采煤对地下水储量年际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后(2003-2015年)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地下水储量显著减小(-5.69mm/year),与实施前(1982-1999年)-3.5mm/year相比,地下水储量减小速率增大,加剧地下水储量亏缺程度。空间上,阿尼玛卿山地区地下水储量由增加显著(2.1~29mm/year)转为增加不显著或减小(-1.7~9.5mm/year),头道拐到三门峡区间显著减小区域面积增加。(2)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前后地下水储量年内变化特征相近,春冬季补给期,夏秋季为消耗期,年内极差为18.8mm,地下水储量年内变化以消耗为主。(3)地下水储量受气候和植被影响显著,地下取水和采煤影响不显著。降水、温度和植被对地下水储量年际变化影响显著区域不同:兰州以上区域地下水储量减小受降水减小影响显著;兰州到头道拐区间受最低温度增加、植被增加影响显著;三门峡到花园口受降水减小、植被增加、温度(最低和最高)增加影响显著;头道拐到三门峡区间降水、温度和植被变化对地下水储量变化影响不显著。4.不同时间尺度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陆地水储量变化主导分量不同,其中年际尺度由地下水储量主导,季节尺度由土壤水储量和地下水储量共同主导。(1)年际尺度,流域平均地下水储量、土壤水储量和地表水储量贡献率分别为63%、21%和16%。空间上,兰州以上流域由地下水、土壤水和地表水储量共同主导,兰州到头道拐、龙门到三门峡区间由土壤水、地下水储量共同主导,头道拐到龙门、三门峡到花园口区间由地下水储量主导。(2)季节尺度,土壤水储量贡献为43%~49%,地下水储量贡献率为51%~55%;空间分布特征不同,整体而言水储量季节变化由土壤水和地下水储量共同主导,河套灌区和六盘山地区由土壤水储量主导,头道拐到三门峡区间由地下水储量主导。5.气候变化是水储量年际和年内变化主要驱动因素,年际尺度的变量协同作用贡献显著。(1)水储量年内变化驱动因素贡献从大到小依次为基流、蒸发、最低温度、灌溉取水,其中基流变化使水储量补给减小,蒸散发、最低温度、灌溉取水使水储量消耗增加。不同区域的年内变化驱动因素及贡献不同:龙羊峡到兰州和龙门到三门峡区间,气候贡献率显著高于人类活动;兰州到龙门区间,气候与人类活动贡献率相近。(2)年际尺度,水储量趋势变化主导因素从大到小依次为基流、降水、发电取水、径流、NDVI和最低气温,其中径流和最低气温仅通过协同作用影响水储量。不同驱动因素协同作用显著影响区域和作用方式不同,发电取水与最低温度促进黑河和白河流域水储量增加,发电取水与径流促进扎陵湖、鄂陵湖和果洛地区水储量增加、黄土高原中部地区水储量减少,降水与径流显著促进扎陵湖和鄂陵湖地区水储量增加,降水和基流、NDVI和径流对汾河流域、河套灌区、内流区和三门峡到花园口区间水储量的减小影响显著。综上,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后,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陆地水储量显著减小,由地下水储量变化主导,变化决定因素为基流、降水、发电取水、径流、NDVI和最低气温,其中气候贡献最大,变量间协同作用显著。年内水储量以消耗为主,由土壤水储量和地下水储量变化共同主导,变化决定因素为基流、蒸散发、最低气温、灌溉取水
学科主题自然地理学
语种中文
页码153
源URL[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186931]  
专题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_研究生部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周美林. 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水储量变化研究[D].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2.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