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轮资料揭示的祁连山过去千年干湿变化及东西差异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张太榜 |
答辩日期 | 2022-06 |
文献子类 | 学术型学位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授予地点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导师 | 邵雪梅 ; 方修琦 |
关键词 | 树木年轮 祁连山 干湿变化 区域差异 |
学位名称 | 博士 |
学位专业 | 自然地理学 |
英文摘要 | 祁连山位于欧亚大陆内部,位于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原区和东部湿润区的过渡带,属温带半干旱气候区。这里也是季风和西风的交汇区,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全面认识该地区的气候变化状况,对于了解气候变化的机理,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树轮作为研究历史气候变化的代用指标,被广泛用于气候重建工作。目前,在祁连山地区东部、西部沿缺少超过千年的树轮年表。另外以往针对祁连山的树轮研究多为单点的气候重建,缺少长时间尺度上气候变化的区域差异研究。 本研究在祁连山北坡东中西采集了三处树轮样本,完成了三条超1000米长序列宽度年表的建立。其中位于中部的GT年表是全新位置的样点,增补了这一区域的树轮年表序列网络,LY年表延长了东部的年表长度。研究利用GT年表重建了研究区过去1414年的年降水量变化。重建结果显示,祁连山过去1414年中存在70个极端湿润年和112个极端干旱年,以及11个相对湿润期和10个相对干旱期。存在明显的年代际、世纪尺度的变化周期。 进一步使用GT年表、LY年表和西部的YQ年表,选择了6月的sc-PDSI(self-calibrated Palmer Drought Severity Index) 这一共同指标对祁连山东中西三个区域进行干旱变化的重建和比较,分析变化的差异及产生这种差异可能的原因。对重建序列极端干/湿年的研究显示,研究区共有六种干湿变化的空间分型,这可能与太阳活动或大气环流有关。器测时期scPDSI的主分分析显示,第一主成分与东亚季风指数显著相关(r=0.393,n=54,p<0.01),第二主成分与6月的西风指数显著相关(r=-0.356,n=58,p<0.01)第一主成分还与南海副高面积指数、北半球副高强度指数、北非-北大西洋-北美副高强度指数、东太平洋副高强度指数、南海副高强度指数、北美副高强度指数、北大西洋副高强度指数、北美-北大西洋副高强度指数、太平洋副高强度指数、西太平洋副高脊线位置指数等环流特征指数原始值和一阶差后显著相关,表明中纬度西风和亚洲季风是造成研究区干湿变化差异的主要原因。太阳活动和火山爆发均可能对干湿变化也有着重要影响。通过对祁连山北坡东、中、西过去千年的干湿变化及区域差异的研究,为这一区域的树木年表网络提供了新的数据,有助于未来在更大空间范围内开展差异变化和机制研究工作。 |
学科主题 | 自然地理学 |
语种 | 中文 |
页码 | 82 |
源URL | [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186941] ![]() |
专题 |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_研究生部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张太榜. 树轮资料揭示的祁连山过去千年干湿变化及东西差异[D].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2.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