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K/E之交环境地球化学元素的演化与全球变化及恐龙绝灭的关系:以黑龙江中下游地区和俄罗斯远东地区为例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田晓雪
答辩日期2005-08-30
文献子类学术型学位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授予地点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导师雒昆利
关键词K/E界线 地球化学 恐龙灭绝 全球环境变化 黑龙江
学位名称硕士
学位专业自然地理学
英文摘要本文通过研究黑龙江嘉荫地区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含K/E界线的两个典型剖面(嘉荫白山头剖面和俄罗斯远东阿甫斯煤矿剖面)和黑龙家江嘉荫龙骨山渔亮子组剖面(含恐龙化石层)的化学元素的变化和演化,探讨了该地区白垩纪末恐龙绝灭事件发生的地质、地理背景,特别是环境地球化学元素的变化和演化对恐龙绝灭的制约作用,为预测全球环境变化对生物界的影响提供了一定的地史依据。论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 通过分析古气候指标(CaO/MgO和Sr/Ba)和因子分析所提取的气候因子,我们发现:嘉荫白山头剖面和俄罗斯阿甫斯煤矿剖面在界线附近的气候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短暂的高温干旱后,都出现了气温降低、降水增多地趋势。 2. 嘉荫白山头剖面和俄罗斯阿甫斯煤矿剖面在界线附近的元素变化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铁族元素和亲铜元素都呈现出明显的异常。 3. 两个剖面大多数元素的含量变化与气候指标的相关性不明显,即受气候因素的制约较小,说明元素异常应主要来自于气候以外的因素(或影响因素复杂)。 4. 对白山头剖面基于气候指标和基于灾变事件标志元素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 BST3-8和BST3-9的界线可能是嘉荫白山头剖面白垩系与古近系的分界线;对俄罗斯远东地区阿甫斯矿井剖面基于气候关键因子和灾变事件标志因子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煤层顶部附近是K/E的分界线,这与前人的研究结论基本吻合。 5. 通过比较恐龙骨骼和生物体中平均的元素含量、龙骨山含恐龙骨骼的围岩的元素含量及其与在砂岩中的平均丰度的差异、三个层位恐龙骨骼的元素变化规律及其与围岩中元素的变化规律等,我们认为:嘉荫龙骨山恐龙的灭绝可能与Sr、Ba、Pb、Cr的高异常和Zn的低异常有着密切的关系——至少它们加速了恐龙的绝灭。6. 通过分析恐龙骨骼的异常元素与围岩元素的含量、古气候和地质事件的关系,我们认为:该区恐龙的灭绝与高的元素地球化学背景值、古气候和灾变事件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首先,高的元素地球化学背景值为元素的异常富集提供了必要条件;其次,干旱的气候不利于恐龙的生存,使它们逐渐走上了灭绝的道路;最后,灾变事件(火山喷发或者陨石撞击)的发生,给了它们最后的一击,使它们彻底退出了地球舞台。
语种中文
公开日期2010-12-16
页码85
源URL[http://192.168.22.105/handle/311030/72]  
专题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_研究生部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田晓雪. K/E之交环境地球化学元素的演化与全球变化及恐龙绝灭的关系:以黑龙江中下游地区和俄罗斯远东地区为例[D].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5.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