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双层暗条的形成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张岩
答辩日期2022
文献子类硕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闫晓理
关键词太阳黑子 太阳暗条 磁重联 双层暗条 剪切运动
学位专业天体物理
其他题名Formation of double-decker filament
英文摘要暗条是太阳大气中有趣的等离子体活动现象。相比较于其周围高温低密度的日冕,它的密度较高,温度较低,漂浮在极性反转线 (PIL) 的上方。暗条的形成,演化和爆发等物理过程非常复杂。通常对暗条的研究方法有观测和数值模拟两种手段。本文运用太阳动力学天文台 (SDO) 的多波段数据、太阳全球振荡监测网 (GONG) 的 Halpha 图像数据以及新真空太阳望远镜 (NVST) 的高分辨数据对活动区 NOAA 12665 进行了观测,研究了该活动区中的黑子旋转、暗条形成、暗条分裂形成双层暗条并发生部分爆发的过程。首先我们介绍了关于暗条的基础知识和研究现状,然后我们介绍了相关的太阳望远镜,之后详细介绍了我们对暗条形成与演化过程的研究。过去的研究者提出了暗条通道形成的两种可能的模型,第一种是通过光球磁场的磁对消或日冕磁重联形成暗条通道,第二种是暗条磁场从光球层下方浮现出来形成暗条。随着地面太阳望远镜与空间太阳望远镜的发展,许多观测数据对上述模型提供了支持。我们对太阳暗条的一个案例进行观测研究,发现剪切和磁场汇聚可以使两个小暗条极性相反的足点相互靠近,并发生磁重联,从而形成一个校长的暗条。新形成的暗条由于黑子的旋转被拖拽拉长,使暗条不断伸长。双层暗条是一种由上下分开的两个暗条组成的特殊的暗条结构。先前的一些研究人员观测到了双层暗条结构的存在,还有些观测到了双层暗条之间磁重联等有趣的物理活动现象。双层暗条的磁场结构有两种可能的形式,一种是上层为磁绳下层为剪切磁拱结构,另一种是上层和下层均为磁绳结构。根据非线性无力场外推 (NLFFF) 的结果,本活动区的暗条是上下两层均为磁绳结构。
学科主题天文学
语种中文
页码0
源URL[http://ir.ynao.ac.cn/handle/114a53/25774]  
专题云南天文台_抚仙湖太阳观测站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张岩. 双层暗条的形成[D]. 北京.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2.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云南天文台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