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的构建、评价与实施途径研究:以京津冀地区为例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周小萍 |
答辩日期 | 2004-06 |
文献子类 | 学术型学位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
授予地点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导师 | 陈百明 |
关键词 | 农业资源 可持续利用 模式 指标体系 京津冀地区 |
学位名称 | 博士 |
学位专业 | 自然地理学 |
英文摘要 | 农业资源利用是人类开发利用资源并获取收益的一种社会活动,具体体现为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作用于资源系统的各种农业措施或利用方式。因此,资源保护与资源利用之间矛盾的协调和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目标的实现,取决于人们对农业资源利用方式的选择与组合。基于这一认识,本文以“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模式”为主要研究内容,从“可持续”的实践性角度,在我国现有的经济和技术基础上,探索一种实现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模式化途径,这对于像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千差万别的农业生产特征的农业大国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分析了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的内涵,构建了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并选择京津冀地区进行了实证研究,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的内涵进行了分析:按“农业资源——农业资源利用模式——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这一主线,探讨了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的内涵。认为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是依据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和目标,由特定的农业资源利用方式和自然地域单元耦合而成的表现形式。其中,自然地域单元是依据农业自然资源地域特征划分的空间单元,它是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的物质基础;农业资源利用方式是指人们在生产活动过程中作用于资源系统的各种形式,它是在特定的自然、经济、社会背景下,按经营管理的技术经济指标加以详细规定和描述的农业资源利用类型。 2.构建了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体系:根据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的内涵,构建了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体系,包括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的结构体系和管理体系,该体系是一个具有层次性特征的综合系统。其中,结构体系是由三级农业资源利用方式与三级自然地域单元相应耦合而成的三级层次结构体系,是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的实施框架;管理体系是以我国行政区域体系为依托,与结构体系的等级层次对应所构建的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体系,它实质是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的保障体系。同时,从自然和经济社会两个方面确定了模式的适宜尺度。 3.构建了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根据农业资源利用方式的差异,建立不同类型(种植业类、林业类、牧业类)的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评价指标体系。各指标体系都是依据模式的基础功能性、结构协调性和运作投入性三大准则来选取评价指标。在各不同类型的指标体系框架下,根据不同层次的特点,按照尺度匹配原则进行取舍,选择相应层次的具体指标。同时在界定指标内涵的基础上,确立了适宜的指标量化方法,并构造了综合指数评价模型。 4.构建了京津冀地区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结构体系:将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框架应用于京津冀地区,在分析京津冀地区农业资源利用状况的基础上,构建了京津冀地区的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的结构体系。该体系包括了2个第一级模式、6个第二级模式和若干第三级模式,并分别确定了各级模式的典型样区。 5.开展了京津冀地区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的持续性评价:根据京津冀地区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特征,选取了相适宜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各级模式的典型样区为评价单元,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模型对京津冀地区模式进行了系统评价。评价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农业资源利用在整体上处于中等持续性水平,不同层次模式、相同层次的不同类型模式,其发展阶段、持续性水平、要素影响程度等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增强可持续性水平的空间较大。 6.提出了京津冀地区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的实施方法与途径:依据京津冀地区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的发展过程特征和模式要素特征,提出了适合于不同地区特征的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的实施途径,包括要素优化组合的综合发展型、市场导向为主的经济型和资源约束为主的保护型3种实施途径。这是一种战略性和方法性的概括,为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的具体实施指明方向,并且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实施方法与步骤。 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在理论、方法和实践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在理论方面,本文运用地理学的综合集成方法,通过模式要素的综合和模式空间尺度的综合,构建了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结构体系,该体系为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实践提供了系统的实施框架;在方法上,本文建立了不同类型模式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针对模式的不同层次选取不同的指标全面评价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的持续性水平,有利于探讨模式的内在规律性和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机理;在实践方面,本文通过京津冀地区的实证研究,提出了适宜于不同地域特征的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的实施途径,为推动该区农业资源利用从单一随机的、外延的、粗放的、分散化的农业资源利用模式向多元整体的、内涵的、集约的、产业化的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转变提供了可操作的途径。 |
语种 | 中文 |
公开日期 | 2010-12-16 |
页码 | 145 |
源URL | [http://192.168.22.105/handle/311030/206] ![]() |
专题 |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_研究生部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周小萍. 我国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的构建、评价与实施途径研究:以京津冀地区为例[D].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4.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