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大兴安岭中段碾子山地区晚三叠世埃达克质侵入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作者符安宗; 杨文鹏; 刘渊; 赵寒冬; 王贵鹏; 石国明; 李金明; 邓昌州
刊名现代地质
出版日期2022
卷号36期号:1页码:266-281
关键词埃达克岩 锆石u-pb年龄 地球化学 蒙古—鄂霍茨克洋 碾子山地区
DOI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1.066
英文摘要

为加深对大兴安岭中段早中生代构造背景的认识,选取碾子山地区早中生代花岗岩开展岩石学、年代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早中生代花岗岩岩石组合为正长花岗岩和石英二长岩,其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25.6~228.9 Ma,形成于晚三叠世。二者的地球化学特征与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非常类似,如高Al2O3、Sr含量和Sr/Y、La/Yb比值,低Y、Yb含量,亏损重稀土,弱负铕异常等。但是二者也存在明显的差别:石英二长岩比正长花岗岩具有更高的MgO、LREE、Cr、V、Sr含量和Sr/Y、K/Rb比值。这种差别可能反映二者成因上的不同:正长花岗岩可能由增厚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形成,而石英二长岩可能由拆沉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结合前人发表的相关资料,认为碾子山地区晚三叠世埃达克质侵入岩是在兴安地块与松嫩地块碰撞造山的挤压背景下形成的,其形成受蒙古—鄂霍次克洋板块南向俯冲的影响。拆沉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埃达克质侵入岩的发现,显示碾子山及其周边地区具有寻找斑岩型铜钼矿的潜力。

语种中文
CSCD记录号CSCD:7164647
源URL[http://ir.gyig.ac.cn/handle/42920512-1/13426]  
专题地球化学研究所_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作者单位1.黑龙江省自然资源调查院
2.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符安宗,杨文鹏,刘渊,等. 大兴安岭中段碾子山地区晚三叠世埃达克质侵入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J]. 现代地质,2022,36(1):266-281.
APA 符安宗.,杨文鹏.,刘渊.,赵寒冬.,王贵鹏.,...&邓昌州.(2022).大兴安岭中段碾子山地区晚三叠世埃达克质侵入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现代地质,36(1),266-281.
MLA 符安宗,et al."大兴安岭中段碾子山地区晚三叠世埃达克质侵入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现代地质 36.1(2022):266-281.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球化学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