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柴达木盆地西部红柳泉地区晚侏罗世介形类 动物群及其古环境意义*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作者杨平3; 葛子琛1,2; 曾妮3; 王亚琼2
刊名微体古生物学报
出版日期2022
卷号39期号:1页码:57-69
关键词Cetacella Alicenula Darwinulocopine 淡水 河湖相 红水沟组 红探2 井
DOI10.16087/j.cnki.1000-0674.2022.01.002
英文摘要

在柴达木盆地红柳泉地区红探2井红水沟组中识别出介形类化石3属9种(含2个未定种): Cetacella
qaidamensis Li et Yang, 1983、Djungarica tracta Li et Yang, 1983、Djungarica sp.、Alicenula incurva (Bate, 1967)、?A.
longicylindrica (Qi, 1985)、A. paramagna (Li et Yang, 1983)、A. maanshanensis (Hou et al., 2002)、A. jinhuaensis (Li,
1984)、Alicenula sp.。通过介形类化石生物地层对比, 明确红水沟组的沉积时代为晚侏罗世。红水沟组介形类动物
群指示晚侏罗世柴达木地区发育淡水湖泊、河流以及季节性的小水塘。

语种中文
源URL[http://ir.nigpas.ac.cn/handle/332004/41784]  
专题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通讯作者王亚琼
作者单位1.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 成都 610059
2.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南京 210008
3.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敦煌 736202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杨平,葛子琛,曾妮,等. 柴达木盆地西部红柳泉地区晚侏罗世介形类 动物群及其古环境意义*[J]. 微体古生物学报,2022,39(1):57-69.
APA 杨平,葛子琛,曾妮,&王亚琼.(2022).柴达木盆地西部红柳泉地区晚侏罗世介形类 动物群及其古环境意义*.微体古生物学报,39(1),57-69.
MLA 杨平,et al."柴达木盆地西部红柳泉地区晚侏罗世介形类 动物群及其古环境意义*".微体古生物学报 39.1(2022):57-69.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