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黔北上奥陶统宝塔组头足类多样性初探*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作者彭庭祖2; 杨宇宁1,2; 王冬梅2; 池祥日2
刊名古生物学报
出版日期2021
卷号60期号:4页码:499-519
关键词上奥陶统宝塔组 头足类 生物多样性 原域埋藏 黔北
DOI10.19800/j.cnki.aps.2021030
英文摘要

上奥陶统宝塔组(桑比阶–凯迪阶)是华南分布广泛的标志性地层单元, 以发育特殊的网纹状灰岩并产出大
量头足类化石为特征。黔北桐梓县尧龙山地区的宝塔组厚度较大, 出露极好, 产出数量丰富、保存精美和特征典
型的头足类化石。本文在研究区酒店垭、集镇采坑和天域极地3 个宝塔组剖面采集到大量原域埋藏的头足类化
石, 共8 属11 种及少量属种未定类型, 以直形壳或盘形壳、体管很小且适合远洋深水游泳的类型为主, 整体上
符合扬子台地深水陆棚Sinoceras–Michelinoceras–Disoceras 生物相特征。基于壳体扩大率、壳径与体管直径比、
气室高与隔壁颈长比、隔壁下凹度、壳径与气室高比等参数变量的主成分分析表明, 在外部特征不显著的情况
下, Sinoceras 和Michelinoceras 的直观差别是壳体扩大率, 而Michelinoceras 属不同种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气室高
与隔壁颈长之比, 其他特征的区分度并不明显。层面上单位面积的化石定量统计显示, 尧龙山地区宝塔组中头足
类的多样性较高, 并以Sinoceras 和Michelinoceras 具有极高的个体丰度为特征。扬子板块在奥陶纪桑比期–凯迪
期之交处于高水位的陆表海环境, 栖息环境均一化和生态系统复杂化可能是促进该时期头足类动物的复苏和多
样性演化的重要原因。

语种中文
源URL[http://ir.nigpas.ac.cn/handle/332004/41785]  
专题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通讯作者杨宇宁
作者单位1.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南京 210008
2.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喀斯特地质资源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贵阳 550025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彭庭祖,杨宇宁,王冬梅,等. 黔北上奥陶统宝塔组头足类多样性初探*[J]. 古生物学报,2021,60(4):499-519.
APA 彭庭祖,杨宇宁,王冬梅,&池祥日.(2021).黔北上奥陶统宝塔组头足类多样性初探*.古生物学报,60(4),499-519.
MLA 彭庭祖,et al."黔北上奥陶统宝塔组头足类多样性初探*".古生物学报 60.4(2021):499-519.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