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四川广安谢家槽早三叠世底部微生物岩的球状蓝细菌和微生物成因黄铁矿*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作者周志澄3,4; 罗辉3,4; 许波3,4; Willems Helmut2; 方陪岳1
刊名古生物学报
出版日期2021
卷号60期号:4页码:538-554
关键词夜郎组 广安 谢家槽剖面 微生物岩 球状蓝细菌 Stanieria-like 黄铁矿
DOI10.19800/j.cnki.aps.2020033
英文摘要

蓝细菌死后, 容易受到降解作用的影响而腐烂, 难以保存为完好的化石。地史时期保存比较好的蓝细菌
化石, 大都在一些特殊的如燧石等沉积岩中。在我国华南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广泛发育的微生物岩中, 真正意
义上保存完整的蓝细菌化石较为少见, 大部分缺乏蓝细菌的内部结构, 往往只保存有蓝细菌的轮廓或铸模。
本文报道了四川省广安市谢家槽剖面夜郎组底部微生物岩中保存完整且内部存在拟似子细胞的单细胞
Stanieria-like 球状蓝细菌化石及其生态习性。这一发现表明Stanieria-like 球状蓝细菌的钙化作用, 不仅发生
在鞘上和鞘外,也发生在鞘内拟似子细胞上。Stanieria-like 球状蓝细菌化石的较好保存与该地区夜郎组底部
的沉积环境(局限海台地)及其区域上有利的海洋地球化学环境如CO2 分压以及海洋中碳酸盐高饱和度有关。
这一发现对于研究二叠纪–三叠纪之交该地区的海洋环境及海洋古生态都具有重要意义。谢家槽剖面微生物岩
中不仅产有莓状黄铁矿, 还产有星点状、斑块状和条带状等其他各种不同形态的黄铁矿, 它们具有各自不同
的成因过程。扫描电镜研究发现, 交代作用形成的斑块状和条带状黄铁矿常常为半球形集合体, 类似于围岩
中的球状蓝细菌的外形, 推测为球状蓝细菌在黄铁矿化中产生的复制作用。本文首次报道了这一新的发现,
详细描述了各种黄铁矿的形态和结构特点, 并初步分析了它们的成因。

语种中文
源URL[http://ir.nigpas.ac.cn/handle/332004/41788]  
专题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通讯作者罗辉
作者单位1.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南昌 330013
2.Fachbereich Geowissenschaften, Universitat, Bremen, 28359 Bremen, Germany
3.中国科学院生物演化与环境卓越创新中心, 南京 210008
4.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南京 210008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周志澄,罗辉,许波,等. 四川广安谢家槽早三叠世底部微生物岩的球状蓝细菌和微生物成因黄铁矿*[J]. 古生物学报,2021,60(4):538-554.
APA 周志澄,罗辉,许波,Willems Helmut,&方陪岳.(2021).四川广安谢家槽早三叠世底部微生物岩的球状蓝细菌和微生物成因黄铁矿*.古生物学报,60(4),538-554.
MLA 周志澄,et al."四川广安谢家槽早三叠世底部微生物岩的球状蓝细菌和微生物成因黄铁矿*".古生物学报 60.4(2021):538-554.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