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广西渐新统宁明组臭椿属(苦木科)的翅果化石及其分类学和生物地理学意义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作者宋柱秋; 史恭乐; 陈运发; 王祺
刊名古生物学报
出版日期2014
卷号53期号:02页码:191-200
关键词翅果 臭椿属 苦木科 生物地理 分类学 演化 宁明组 渐新世 广西
ISSN号0001-6616
DOI10.19800/j.cnki.aps.2014.02.005
英文摘要描述广西渐新统宁明组近来发现的臭椿属(Ailanthus Desf.)翅果化石。通过对臭椿属翅果腹脉和花柱痕的位置以及翅果大小3个性状的比较形态学研究,广西宁明组的翅果化石被归入2个种,即古臭椿(A.confucii Unger)和塔德臭椿(A.tardensis Hably)。古臭椿过去广泛发现于欧亚和北美始新世以来的中纬度地区,其翅果腹脉位于边缘或边缘稍内、花柱痕与种子中部处于同一水平、长20—42mm,而广西宁明产的该化石种大多长40—53mm。塔德臭椿最早发现于匈牙利布达佩斯的下渐新统,其翅果腹脉位于边缘以内、花柱痕与种子顶部处于同一水平、长35—41mm,广西宁明则是该化石种的第2个产地。此外,过去还从斯洛文尼亚索卡(Socka)下渐新统报道了另外1个臭椿属翅果化石种巨臭椿(A.gigas Unger)(长达57mm),它与古臭椿唯一可以区别的性状是翅果长度。基于广西宁明和其它产地的古臭椿翅果化石形态特征的连续性,巨臭椿被处理为古臭椿的分类学异名。本文研究的2个臭椿属化石种是迄今纬度最低的该属化石报道。结合臭椿属现生种的地理分布、系统发育关系以及相关化石种的地理和地层分布,探讨该属的生物地理起源与演化历史。
语种中文
资助机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41162002,41372029,41206173)资助
源URL[http://ir.ibcas.ac.cn/handle/2S10CLM1/26929]  
专题植物研究所_系统与进化植物学研究中心_系统与进化植物学研究中心_学位论文
作者单位1.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3.广西自然博物馆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宋柱秋,史恭乐,陈运发,等. 广西渐新统宁明组臭椿属(苦木科)的翅果化石及其分类学和生物地理学意义[J]. 古生物学报,2014,53(02):191-200.
APA 宋柱秋,史恭乐,陈运发,&王祺.(2014).广西渐新统宁明组臭椿属(苦木科)的翅果化石及其分类学和生物地理学意义.古生物学报,53(02),191-200.
MLA 宋柱秋,et al."广西渐新统宁明组臭椿属(苦木科)的翅果化石及其分类学和生物地理学意义".古生物学报 53.02(2014):191-200.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植物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