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性丢失”的高分辨质谱非靶向方法的建立和职业暴露工人血浆内多/全氟烷基污染物的识别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刘艳娜 |
答辩日期 | 2021-10 |
文献子类 | 博士后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
授予地点 | 北京 |
导师 | 江桂斌 ; 曲广波 |
关键词 | 非靶向分析,高分辨质谱,多/全氟烷基污染物,职业暴露,血浆 poly/perfluoroalkyl Substances, Nontarget Analysis, High Resolution Mass Spectrometry, Occupation Exposure, Serum |
学位名称 | 博士后 |
学位专业 | 环境科学 |
其他题名 | Development of a Neutral Loss-Based Nontarget Discovery Method and the Discovery of New Poly/Perfluoroalkyl Substances in Serum from Occupationally Exposed Workers |
英文摘要 | 多/全氟烷基化合物(PFASs)是一类广泛分布的环境有机污染物,其中 PFOS 和 PFOA 已被《斯德哥尔摩公约》认定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近年来,PFASs 的生产转向亚洲,物质种类也朝着更为环境友好的替代性 PFASs 方向发展。然而, 绝大多数的替代性 PFASs 结构及风险未知,极少数已知的(如短链 PFASs)依然 具有环境持久性或者显示出高生物蓄积性和一定的毒性。过去十年,基于高分辨 质谱的非靶向方法在 PFASs 的识别中有所应用,且已经在不同环境及生物样品中 发现了大量新型 PFASs 分子。 本论文首先对近年来的非靶向 PFASs 研究进行回顾,总结进展并发现问题。 接着基于模式 PFASs 化合物对样品前处理方法进行了系统性评价与比较,提出了 不同前处理方法的适用情况。进一步,针对新的仪器分析方法发展几乎停滞的状 况,探索了基于特征中性丢失发现新 PFASs 的方法,并成功将该方法应用于职业 暴露的工人血浆样品,发现了 5 类全新的 PFASs 化合物。具体而言: 基于 PubMed 和 Scopus 对近十年来所有基于高分辨质谱的非靶向 PFASs 识别 研究进行回顾,从样品提取、仪器分析和数据处理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发现问 题并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法及发展方向; 在对样品前处理方法的系统性评价中,我们以模式 PFASs 加标样品的回收率 和基质效应为指标对各方法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溶剂提取法与固相萃取法对 大多数 PFASs 显示了相似的效果,而后者与搅拌棒吸附萃取法相比中固相萃取法 更适合稍长碳链的 PFASs 的提取,且基质效应更弱。 在基于中性丢失的非靶向 PFASs 识别方法的探索中,通过优化多种仪器参数 化以获得最优的裂解效果与更高的分析灵敏度,并通建立了系统、快速的数据处 理流程,有助于大量非靶向数据的快速解析。 将所建立的样品前处理方法与中性丢失仪器分析方法相结合,对职业暴露工 人的混合血浆样品进行了分析,发现了共 12 类超过 90 种新 PFASs 化合物,包括 II 5 类全新的 PFASs,其中 4 类为 H 取代的 PFASs。从链长角度来讲,大多数检测到 的 PFASs 链长依然超过 8。结合前期在我国污水与鱼体中的研究,一些结构修饰 类 PFASs(如插入醚键、H 取代)在环境、鱼体以及人体的共检出提示这些物质很 可能具有一定的生物蓄积性。针对大量新化合物,探索并建立合理的新化合物研 究优先度排序方法及策略对于快速筛选潜在的重要污染物具有重要意义。 |
页码 | 100 |
源URL | [https://ir.rcees.ac.cn/handle/311016/47032] ![]() |
专题 |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_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刘艳娜. 基于“中性丢失”的高分辨质谱非靶向方法的建立和职业暴露工人血浆内多/全氟烷基污染物的识别[D]. 北京.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21.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