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天然有机质在消毒剂作用下生成产物识别及变化规律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白璐
答辩日期2021-12
文献子类硕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王东红
关键词天然有机质,消毒副产物,全二维气相色谱质谱,非靶向分析
学位名称工学硕士
学位专业环境工程
其他题名Research on the identification and generation rules of disinfection by-products generated in the reaction of natural organic matter and disinfectant
英文摘要

        天然有机质(NOM)作为稳定存在于水环境中结构复杂的有机混合物,是消毒过程中产生的消毒副产物(DBPs)的主要前驱物。由于 NOM 结构复杂,DBPs 具有低浓度、高复杂性的特点,因此如何有效地对 NOM 的特征及其作为前驱物与 DBPs 生成关系进行研究,一直是水环境污染控制、环境健康等学科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在此背景下,本论文应用超滤分级法和三维荧光光谱(3D-EEM)对 NOM 进行分离和表征,并在本实验室原有的基于全二维气相色谱质谱(GC×GC-qMS)的非靶向分析方法优化的基础上,对不同消毒剂与NOM 作用后生成的 DBPs 进行识别分析,并研究了 NOM 作为前驱物与 DBPs的生成关系。
    本研究主要取得了如下结果:首先,本论文应用 3D-EEM 对武汉市 4 种不同类型天然水体中 NOM 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源水和雨水类水体中NOM 以陆源输入组分为主,河流和湖泊类水体中 NOM 具有显著的陆源和内源混合输入的特征。类酪氨酸、类色氨酸组分是水体污染物的主要成分,受污染较严重水体的类酪氨酸、类色氨酸组分具有较高荧光强度。
     第二,在对天然水体中 NOM 表征的基础上,选择了 4 个地表水和氯消毒剂、84 消毒剂作用后,应用 GC×GC-qMS 对样品进行了非靶向分析,共识别出 179 种化合物,并对其中 91 种进行定量分析。结合 3D-EEM 发现,NOM 与氯消毒剂作用过程中,生成了较多的含氮、含卤素、芳香族、醛类、酯类 DBPs,氯消毒剂更倾向于与前驱物中的醇类、酰胺类、含卤素类、含氮化合物发生反应,类腐殖酸和类色氨酸组分为 DBPs 的主要前驱物。NOM 与 84 消毒剂作用过程中,生成了较多的含氮、含卤素、芳香族、酰胺类、醇类、酯类 DBPs,84消毒剂更倾向于与前驱物中的酰胺类、含氮化合物发生反应,类腐殖酸和类富里酸组分为 DBPs 的主要前驱物。
     第三,应用超滤分级法和 3D-EEM 对美国苏万尼河天然有机质分离株样品(SRNOM)进行分离和表征,应用 GC×GC-qMS 对不同分子量 SRNOM 组分与氯、氯胺、84 消毒剂作用前后的样品进行非靶向分析,共定性识别出 291 种化合物,并对其中 68 种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NOM 与氯、氯胺消毒剂作用过程中,类酪氨酸、类色氨酸、类富里酸组分为 DBPs 的主要前驱物,<1kDa 和 1-10 kDa 组分的 DBPs 生成势较高;NOM 与 84 消毒剂作用过程中,类腐殖酸和类富里酸组分为 DBPs 的主要前驱物,<1 kDa 和 30-100 kDa 组分的DBPs 生成势较高。
     总之,通过研究不同消毒剂与水中 NOM 作用后的生成产物发现,在含氯消毒剂作用下,类腐殖酸和类色氨酸组分为 DBPs 的主要前驱物;在 84 消毒剂作用下,类腐殖酸和类富里酸组分为 DBPs 的主要前驱物。该结果可为水处理工艺控制 DBPs 的生成,以及含氯消毒剂的排放可能对地表水环境质量、河湖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页码134
源URL[https://ir.rcees.ac.cn/handle/311016/46966]  
专题生态环境研究中心_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白璐. 天然有机质在消毒剂作用下生成产物识别及变化规律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21.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