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絮体破碎、老化时的活性变化与混凝预处理对纳滤的影响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吴明玉
答辩日期2021-06
文献子类硕士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授予地点北京
导师俞文正
关键词混凝,絮体破碎,活性基团,纳滤 coagulation, Floc Breakage, Active Bonds, Nanofiltration
学位名称工学硕士
学位专业环境工程
其他题名The variation of activity of flocs during breakage and aging and the effect of coagulation pretreatment on nanofiltration
英文摘要

      本文研究了明矾和 PACl 混凝法去除腐植酸、磷酸盐和高岭土颗粒的机 理,重点关注絮体表面活性的变化。实验中发现中性 pH 条件下的单体 Al 和碱 性 pH 条件下聚合态 Al13 的 zeta 电位接近零,对腐殖酸等污染物的混凝机理非 常相似,并在后续的研究中沿用相同的 pH 条件。当用明矾或 PACl 混凝去除磷 酸盐和腐植酸时,絮凝剂投入后会在非常短的时间快速聚集(约 1 min 内), 吸附污染物并随着搅拌不断碰撞,使絮体不断变大。去除率不会随后续的搅拌 时间(1 ~ 15 min)的变化而改变,这与混凝剂的剂量和种类无关。然而,经预 搅拌形成的絮体对这些污染物的吸附结果有显著的不同。在不添加污染物的情 况下,pH 等于 7 时的 Al3+和 pH 等于 9 时的 Al13 均能搅拌形成团聚体,这些团 聚体具有去除污染物能力。预搅拌的搅拌时间和搅拌速率的增加,会使析出物 表面结合位点减少,导致其活性降低。因此,尽管观察到剪切速率的增加或剪 切时间的延长会使絮凝体的平均粒径变小,总表面积增大,但这些絮体对腐殖 酸和磷酸盐的去除效率却会降低。同时,从分子量分布来看,剪切时间越长, 预形成的明矾对腐植酸的去除量越少。

       絮体表面的化学基团(-OH 和-OH2)决定了它们对磷酸盐和腐植酸的去除 率。根据 SEM 结果我们观察到,当长时间或高强度搅拌时,水解氢氧化铝胶体 会发生结晶过程,XRD 结果表明结晶化的氢氧化铝会逐渐向勃姆石转化。热重 结果表明非晶态铝的结晶是脱水过程,絮体表面的活性羟基基团脱水,形成新 的类羟基基团和 AlO-Al 键,新的类羟基基团会失去原有的吸附活性。此外,长 时间(24 h)的沉淀老化处理也会使非晶态的氢氧化铝开始结晶,但红外结果 表明老化结晶的原理似乎与搅拌所导致的结晶有所不同。

      当明矾直接加入高岭土悬浮液时,高岭土颗粒会被不断生长的絮凝体吸附 并卷入其中一起变大,而预搅拌 10 min 后的明矾或 PACl 絮体再加入高岭土悬 浮液时,絮体只在其表面吸附高岭土颗粒,不会再聚集变大。此外明矾混凝去 除高岭土时,絮体在高搅拌速度下搅拌破碎时,絮体的再生长能力会随着剪切时间的增加而降低,但短时间的剪切破碎伴随长时间的静置(24 h)不会对其 再生能力产生影响。

        此外,本文还初步探究了混凝预处理对纳滤截留地表水天然有机物效果的 影响,发现混凝预处理会提高纳滤膜对较大分子量有机物的去除率(MW > 4000),但是会降低对较小分子量有机物的截留率(MW < 4000)。且混凝前 处理对膜污染的影响会根据膜的截留分子量产生不同,会加重对 400 Da 纳滤膜 的膜污染,减轻对 1 kDa 纳滤膜的膜污染。

页码76
源URL[https://ir.rcees.ac.cn/handle/311016/47094]  
专题生态环境研究中心_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吴明玉. 絮体破碎、老化时的活性变化与混凝预处理对纳滤的影响[D]. 北京.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21.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