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丘陵区不同恢复年限人工刺槐林土壤水分时空动态及其时间稳定性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作者 | 陈维梁; 王树学; 齐统祥; 焦磊; 王聪; 买尔当·克依木; 李宗善; 傅伯杰![]() |
刊名 | 生态学报
![]() |
出版日期 | 2021-07-23 |
卷号 | 41期号:14页码:5643-5657 |
关键词 | 恢复年限 人工刺槐林 土壤储水量 时间稳定性 时间稳定性指数 |
英文摘要 | 以空间代时间的方法研究不同恢复年限对人工刺槐林土壤水分时空动态及其时间稳定性的影响,对于了解人工刺槐林在生态恢复过程中的土壤水分动态特征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长期定位观测,选取黄土丘陵沟壑区15、20、30、35 a等4个恢复年限人工刺槐林,自2014年5月至2018年10月每年生长季(5—10月)开展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恢复年限刺槐林土壤水分差异显著,刺槐林土壤储水量随恢复年限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排序依次为30 a(184.9 mm)>20 a(184.6 mm)>35 a(150.8 mm)>15 a(128.8 mm);不同恢复年限刺槐林土壤水分的时空分布特征差异明显,土壤水分变异性随土层增加而降低,但不随恢复年限而有规律的变化;土壤水分主要受到降水以及植被生长的影响,其变异性的时空格局也说明随土壤深度增加土壤水分的稳定性随之增加;(2)通过相对差分分析不同恢复年限刺槐林土壤水分时间稳定性,确定15、20、30、35 a的代表深度分别为80、100、80、150cm土层,都属于与100cm相近的土壤深度;(3)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上土层与下土层的土壤水分的时间稳定性特征差异明显;(4)线性回归与纳什系数结果表明通过相对差分与时间稳定性指数得到土壤水分代表深度的结果是可接受的,其中15 a恢复年限刺槐林的结果最好,决定系数R~2和纳什系数NSE分别可达0.91和0.82,但总体结果仍存在误差,在区域土壤水分模拟时需考虑这一不确定性。(5)灰色关联分析表明,土壤质地(砂粒),土壤总氮、土壤容重、土壤有机碳、土壤总孔隙度以及坡度是不同恢复年限刺槐林土壤水分时间稳定性主要影响因素。 |
源URL | [https://ir.rcees.ac.cn/handle/311016/46347] ![]() |
专题 |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_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
作者单位 | 1.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中国科学院大学 3.陕西省吴起县退耕还林工程管理办公室 4.陕西师范大学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陈维梁,王树学,齐统祥,等. 黄土丘陵区不同恢复年限人工刺槐林土壤水分时空动态及其时间稳定性[J]. 生态学报,2021,41(14):5643-5657. |
APA | 陈维梁.,王树学.,齐统祥.,焦磊.,王聪.,...&傅伯杰.(2021).黄土丘陵区不同恢复年限人工刺槐林土壤水分时空动态及其时间稳定性.生态学报,41(14),5643-5657. |
MLA | 陈维梁,et al."黄土丘陵区不同恢复年限人工刺槐林土壤水分时空动态及其时间稳定性".生态学报 41.14(2021):5643-5657.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