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公众认知的 2022 年冬奥会对举办城市可持续发展影响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古丽加孜·叶尔肯别克 |
答辩日期 | 2021-06 |
文献子类 | 硕士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
授予地点 | 北京 |
导师 | 贺桂珍 |
关键词 | 冬奥会,可持续发展,公众视角,可持续发展目标 winter Olympics, Sustainability, Public Perspecti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
学位名称 | 理学硕士 |
学位专业 | 生态学 |
其他题名 | Impacts of the 2022 Winter Olympics on the host c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sed on public perception |
英文摘要 | 冬奥会自 1924 年在法国夏蒙尼首次举办以来已成功举办 23 届,并发展成为 全球最大的冰雪运动为主题的体育盛会。随着 1987 年第 42 届联合国大会正式提 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国际奥委会也开始关注奥运会的可持续发展,1999 年《奥 林匹克 21 世纪议程》正式提出奥林匹克运动将致力于促进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回顾历届冬奥会,从法国阿尔贝维尔冬奥会开始逐渐注重冬奥会的可持续性,到 2015 年我国申办成功第 24 届冬奥会,并且承诺将可持续发展纳入到冬奥会赛事 全过程,冬奥会已逐步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器。目前,围绕冬奥会对可持续发 展的推动作用,特别是从公众视角观察冬奥会对主办城市可持续发展影响的研究 还比较少,为了弥补此项空白,本研究旨在总结历届冬奥会可持续发展治理的成 功经验,分析 2022 年冬奥会的公众参与及对主办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以期 为北京冬奥会的可持续管理提供参考。 本研究利用文献分析法,收集国内外有关历届冬奥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论文 和研究报告,历届冬奥会的申办报告和陈述报告,进行比较分析与探讨,总结国 际奥委会和历届冬奥会在落实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成功经验。利用问卷调查方法, 通过面对面的访谈,在 2022 年冬奥会主办城市北京和张家口进行了两次调查, 分别收集了 650 名居民和 806 名居民的意见,以获取随机的、具有代表性的一手 数据,运用描述性统计和多种回归分析方法,将 2022 冬奥会分为比赛前、比赛 中及比赛后三个阶段,从经济、社会以及环境可持续三个维度进行分析,探讨冬 奥会对主办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研究结果如下:(1)自 1992 年第十六届冬奥会以来,可持续性在历届冬奥 会中开始受到重视,在整个冬奥会举办过程中的作用愈发重要,为促进全世界的 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越来越多的贡献。国际奥委会对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视,倡导国 际社会认真落实可持续发展,并及时总结和归纳奥运会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的理 论和实践意义。北京冬奥组委专门出台了可持续发展规划,这与国际奥委会倡导 的可持续发展十分一致。2022 冬奥会将全面凸显可持续发展理念,承诺给全世 界的人呈现一届可持续的冬奥会。(2)公众对 2022 冬奥会及其举办城市的关注 度相当高,在申办冬奥会成功后,对主办城市的印象也变好;尽管早期公众对 2022 冬奥会的参与度不高,但公众对冬奥会的支持度高、态度良好,在参与过 程中公众更重视包括社区自豪感以及国际认可度在内的积极的社会影响,更多公 众认为良好的公民监督和举报制度更能保证公众参与冬奥会的决策和管理。尽管 只有接近一半的公众对 2022 冬奥会可持续发展有较好的了解和关注,但不妨碍 他们对 2022 冬奥会可持续发展持有良好的态度,认为冬奥会在提高公众可持续 发展意识方面具有中重要作用。(3)2022 冬奥会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施 行起到促进作用,尤其建设和平、正义的社会以及注重产业创新和完善基础设施 方面的作用更加明显;可持续发展贯彻到 2022 年冬奥会赛前、赛中以及赛后全 生命周期过程,冬奥会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性对主办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起 到积极地推动作用。总体来讲,2022 年冬奥会的举办对主办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产生积极影响。 本研究不仅对历届冬奥会和国际奥委会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实践进行总结,而 且基于公众参与理论从举办地公众的角度对 2022 年冬奥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进 行深入分析,既丰富了奥运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又为成功举办 2022 年冬奥会 提供了参考。 |
页码 | 100 |
源URL | [https://ir.rcees.ac.cn/handle/311016/46993] ![]() |
专题 |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_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古丽加孜·叶尔肯别克. 基于公众认知的 2022 年冬奥会对举办城市可持续发展影响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21.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