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及其变化特征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徐迪航 |
答辩日期 | 2021-06 |
文献子类 | 博士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
授予地点 | 北京 |
导师 | 欧阳志云 |
关键词 | 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动态变化分析,驱动力分析,空间优化,深圳 urban Ecosystem Services, Dynamic Change Analysis Driving Force |
学位名称 | 理学博士 |
学位专业 | 生态学 |
其他题名 | Assessing Urban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heir Dynamic Trends in Shenzhen, China |
英文摘要 | 全球正经历着巨大的城镇化进程,城市已经成为了人类的首要居住地。然而, 城镇化进程在为人类创造生存环境的同时,也在破坏生存环境。如何以较低生态环 境代价进行城镇开发,成为“人地矛盾”破题的关键。为此,需要开展城市生态系 统服务能力的变化评估,一方面,识别生态系统服务重要区和敏感区,有的放矢的 开展生态保护和修复;另一方面,分析生态系统服务变化的驱动力,剖析影响生态 系统变化的关键因素。 相比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城市生态系统服务的评估指标和方法应更突出人居生 态环境需求,以及较高的数据时空分辨率。目前,城市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指标尚未 有统一的标准,同时,也缺少长时间序列的城市生态系统服务研究,不利于展开驱 动力分析。 为了探讨年际间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动态评估的方法,本文以深圳市 2010-2019 年期间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城市生态系统空间格局的现状与变 化,并利用模型模拟的方式分别对四项典型的城市生态系统服务进行空间分布现状 与年际间变化特征评估,最终提炼出基于城市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的空间优化策略。 首先,利用高分辨率的城市生态系统类型空间分布数据对深圳市 2010-2019 年 期间的生态系统格局进行空间动态评估。结果表明,深圳市城市生态系统的构成主 要为森林与硬化地表,生态空间占比上呈现东高西低的特征;硬化地表的增多为生 态系统类型变化的主要形式,生态系统类型转移多发生在新城区;通过聚类分析可 基于生态系统转移类型将深圳街道分为四类,生态空间占比与生态系统转移频度为 区分街道类别的两个纬度。 进而,通过 IUEMS 平台,利用 SCS-CN 模型对深圳市 2010 年至 2019 年暴雨径流 调节服务,利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对面源污染控制服务,利用蒸散发模型对城市气 候调节服务,以及利用绿地供给公平性模型对城市日常休憩服务,进行了动态评估。 主要结论包括:在空间上,城市生态系统调节服务均呈现东南部高,中南部低的空 间特征,而日常休憩服务人均赤字区域主要集中在城市的中南部与东南部区域;在 动态变化上,有面源污染控制服务与城市气候调节服务均呈现了先下降后回升的变 化,暴雨径流调节服务在 2015 年后的下降趋势也明显趋于平缓,而日常休憩服务的人均赤字确在在持续扩大中。 最后,通过生态系统类型转移与重大公共政策两个方面分析了生态系统服务变 化的驱动力,并以此提出了面向空间优化的政策建议:生态系统调节服务受到生态 系统服务转移变化的驱动程度较高,而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相对而言受生态系统类型 转移的驱动程度较低;深圳市近十年来的重大公共政策也驱动了生态系统服务的变 化; 最后,本研究通过对生态系统服务重要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变化敏感区域以及 生态质量退化区域的空间识别,分别提出了生态保育、生态修复与生态质量提升的 政策建议。 |
页码 | 129 |
源URL | [https://ir.rcees.ac.cn/handle/311016/47109] ![]() |
专题 |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_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徐迪航. 深圳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及其变化特征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21.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