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BR 处理城市污水与垃圾渗滤液混合污水生物膜特性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 作者 | 袁栋栋 |
| 答辩日期 | 2011-11 |
| 文献子类 | 博士 |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
| 授予地点 | 北京 |
| 导师 | 刘俊新 ; 樊耀波 |
| 关键词 | 膜曝气生物膜反应器(Mabr),污水处理,生物脱氮,生物膜特征,膜组件,异向扩散 Membrane-aerated Biofilm Reactor (Mabr), Wastewater Treatment, Biological Nitrogen Removal, Biofilm Characteristics, Membrane Module, Counter Diffusion |
| 学位名称 | 理学博士 |
| 学位专业 | 环境工程 |
| 其他题名 | Biofilm characteristics of Membrane-Aerated biofilm reactor co-treating landfill leachate and domestic sewage |
| 英文摘要 | 垃圾渗滤液是难处理的废水,因此一些城镇将其与城市污水合并处理。由于 垃圾渗滤液中含有高浓度氨氮,与城市污水混合后会使混合污水的 COD/NH4 + -N 偏低,导致常规生物处理工艺出水 TN 超标等问题。膜曝气生物膜反应器(MABR) 具有氧与机制异向传质的独特性能,在单一生物膜内形成了相互协同的功能分 区,有利于低碳氮比污水的脱氮。然而,目前对于不同运行条件下 MABR 的生 物膜功能菌群、结构和传质特性以及脱氮性能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以城市污 水与垃圾渗滤液混合污水为对象,开展了 MABR 的性能和膜曝气生物膜(MAB) 特征的研究,以期得到 MABR 工艺优化的操作参数和明确的运行机理,为工艺 的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设计了不同构型膜组件,研究了膜丝间距和膜丝长度,以及膜的供气压力对 MABR 性能的影响,为后续实验确定了最佳膜丝间距与长度,分别为 4.7 mm 和 70 cm。此外,研究表明,供气压力超过 0.06MPa 时,新膜的固有阻力增长速率 超过供气压力的增长速率。 MABR 启动阶段生物膜的形成特性研究表明其形成及生长过程满足传统生 物膜生长遵循的 S 形规律;在生物膜形成初期,多糖的粘附对生物膜形成有重要 作用,而随着生物膜的增殖,蛋白质等疏水性物质的增加以及 Zeta 电位负电性 的降低促使生物膜疏水性和静电引力的升高,导致了生物膜后期的生长。同时, 负荷不同会导致 MAB 形成过程和速率不同,负荷为 0.157 m3 /(m2 ∙d)时的生物膜 厚度大于 0.079 m3 /(m2 ∙d)的厚度,分别为 760 μm 和 360 μm。 反应器进水水质相同而负荷分别为 SLR1(0.157 m3 /(m2 ∙d))或 SLR2(0.079 m 3 /(m2 ∙d))时,生物膜的底物分布、结构分层和传质分层不同。微电极测定结果 表明,生物膜内部溶解氧(DO)浓度与膜的表面负荷(SLR)密切相关,随着 SLR 的增加,生物膜从内向外形成好氧区、缺氧区和厌氧区。SLR1 时生物膜孔 隙率和传质系数均高于 SLR2 的情况,生物膜深度方向上 AOB 菌的丰度也相应 的产生梯度变化。生物膜的结构参数和传质特性间互相联系,SLR1 和 SLR2 时 生物膜孔隙率与菌群梯度、DO 分布以及传质系数之间的皮尔森系数分别为 0.75、 0.68 和 0.82 或 0.96、0.56 和 0.95,孔隙率可用于表征生物膜内部的传质情况。 SLR1 时孔隙率及有效传质系数的拐点基本重合于好氧/缺氧界面,即硝化和反硝 化作用在单一生物膜内形成了良好的协同作用。不同的 COD/N 比和 COD 或氨 氮负荷下,微电极和 FISH 结果表明,底物(NH4 + -N、NO3 - -N、NO2 - -N 和 DO) 和菌种在生物膜深度方向上形成了分层结构,可以实现单一 MAB 内的同时硝化 反硝化。合适的好氧区比例为 0.6-0.87 之间,适宜的负荷是形成菌种分层的条件。 COD 负荷高于 23.6 g/(m 2 .d)时在 MAB 内能形成好氧/缺氧分区结构。 错流速度会影响 MABR 反应器内部和生物膜附近的流场,总传质阻力是处 理效果的控制因素。Fluent 模拟表明错流速度增加时,膜丝周围的流速增加,导 致边界层厚度降低,传质外部阻力下降。生物膜 EPS 的含量、分形维数等增加, 表现为生物膜密度增加,内部传质阻力增加。流速为 4.95 cm/s 时,总传质阻力 最小,对应的 TN 去除效果也最好。 |
| 页码 | 135 |
| 源URL | [https://ir.rcees.ac.cn/handle/311016/47142] ![]() |
| 专题 |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_水污染控制实验室 |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袁栋栋. MABR 处理城市污水与垃圾渗滤液混合污水生物膜特性研究[D]. 北京.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11.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