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建设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联分析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战金艳 |
答辩日期 | 2003-06 |
文献子类 | 学术型学位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
授予地点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导师 | 鲁奇 |
关键词 | 基础设施 城乡一体化 层次分析法 评估体系 关联分析 关联度 城乡 赣州 典型相关分析 |
学位名称 | 博士 |
学位专业 | 人文地理学 |
英文摘要 | 区域基础设施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一个不可或缺的硬环境,城乡一体化发展又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进而使增加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的投 资成为可能。当前,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已成为制约中国当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要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问题,实现中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保障一定限度?的基础设施投资和区域联络。评价区域基础设施与城乡关联发展程度,把握彼此的协调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基础设施是为城市系统与乡村系统协调发展提供公共条件和公共服务的社会综合体,是保障城市与乡村社会经济各部门的正常运行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基础结构性要素。城乡一体化是解决城乡矛盾和缓解城乡差别的有效途径,其实 质就是在资源相对稀缺的状态下,通过适当方式促使资源在社会不同聚落(特别是城、乡聚落)形态之间实行最有效的配置与流转。在深入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 基础上,论文总结了中国50年来基础设施的建设成就与不足。根据中国城乡关 系变化的主要方面,把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分为三个阶段:①社会主义城乡关系 初步建立时期(1949-1957);②城乡隔绝发展时欺1958-1978);③新型城乡关系建立时期(1979-2000)。 基础设施系统和城乡一体化系统都是复杂系统,其评估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一般采用综合评估技术。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逻辑分析框架,论文构建了区域基础 设施评估体系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评估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实现了评估体系中各个层面的因子相对权重的求解。基于权重矩阵,笔者分别构建了区域基础设施发展水平指数INF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程度指数UR,实现了对基础设施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程度的度量。 进行基础设施同城乡一体化发展关联关系的实证研究,构建评估模型是一条有效的途径。作者借鉴灰色关联分析的方法,在基础设施与城乡一体化各自的评 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能全面反映两者之间各因子相互作用的关联分析模 型,来定量评价区域基础设施同城乡一体化的关系。计算了区域尺度上基础设施与城乡一体化的本底指标的均值关联度、标准关联度和动态关联度,定量分析了区域基础设施同城乡一体化的关联水平。根据各省区的均值关联度值绘制了中国南部地区、东部沿海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及其它地区的均值关联度变动曲线;根据各省区的标准关联度值绘制了五年步长的年度标准关联度空间分异图;根据各省区的动态关联度值归纳出了上升型、下降型、小幅波动型和“U”字变动型四种类型。 论文以赣州县级行政区划单位为基本分析单元,应用构建的基础设施与城乡一体化的关联分析框架,分析两者的联动发展过程,实现了对关联评价模型的验证。 机理分析是区域基础设施与城乡一体化发展关联分析的自然延伸,同时也是清晰地揭示与概括区域基础设施系统与城乡一体化诸因子相互作用的机理与强度的必要环节。笔者利用典型相关分析的逻辑框架,通过揭示赣州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典型相关关系,探求了区域基础设施与城乡一体化互动作用与联动发展的机理与规律,其研究结论能直接服务于对当地基础设施建设与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的决策。 |
语种 | 中文 |
公开日期 | 2010-12-16 |
页码 | 183 |
源URL | [http://192.168.22.105/handle/311030/226] ![]() |
专题 |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_研究生部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战金艳. 基础设施建设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联分析[D].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3.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