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蚌器表面残留物中的淀粉粒及其环境指示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作者 | 万智巍3; 马志坤3; 杨晓燕3; 张弛1; 周广明2; 樊昌生2; 葛全胜3 |
刊名 | 第四纪研究
![]() |
出版日期 | 2012 |
卷号 | 32期号:2页码:256 |
关键词 | Last Glacial Maximum starch grain analysis palaeovegetation sites of Xianrendong and Diaotonghuan 末次盛冰期 淀粉粒分析 古植被 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 |
ISSN号 | 1001-7410 |
英文摘要 | 江西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是中国长江中游鄱阳湖流域旧石器时期(20~12kaB.P.)的重要遗址,出土有大量的蚌器。本文对两处遗址旧石器晚期地层(大约20~19kacal.B.P.)出土的两件蚌器表层残留物中的淀粉粒进行了提取和鉴定。在可鉴定的202颗古代淀粉粒中,几乎全部来自小麦族和黍族,很可能是小麦族冰草属(Agropyron)、山羊草属(Aegilops)、小麦属(Triticum)和大麦属(Hordeum)中的某些植物,以及黍族狗尾草属(Setaria)的某些植物。中国现有上述几个属的小麦族植物,除了小麦、大麦和黑麦等被人类种植的物种以外,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西北、甘青地区以及西藏等温干的地区。仙人洞和吊桶环出土蚌器上的古代淀粉粒组合暗示了末次冰盛期江西北部可能存在以禾草为主的草本植物群落。蚌器表面淀粉粒残留验证了蚌器具有收割植物的功能。蚌器表面淀粉粒保存几率的差异也证实了不同埋藏环境对淀粉粒残留物保存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较为封闭的遗址环境中器物表面的淀粉粒可以得到更好的保存。 |
语种 | 英语 |
源URL | [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193206] ![]() |
专题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作者单位 | 1.北京大学 2.江西省文物考古所 3.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万智巍,马志坤,杨晓燕,等. 江西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蚌器表面残留物中的淀粉粒及其环境指示[J]. 第四纪研究,2012,32(2):256. |
APA | 万智巍.,马志坤.,杨晓燕.,张弛.,周广明.,...&葛全胜.(2012).江西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蚌器表面残留物中的淀粉粒及其环境指示.第四纪研究,32(2),256. |
MLA | 万智巍,et al."江西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蚌器表面残留物中的淀粉粒及其环境指示".第四纪研究 32.2(2012):256.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