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长江流域难降解溶解态有机碳的入河量与断面输送通量及源贡献分析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作者田思雨; 王芳; 张培培; 晏维金; 余其彪; 储昭升
刊名环境科学学报
出版日期2023
页码12
关键词长江 难降解溶解性有机碳(RDOC) 分子组成 源贡献分析 碳排放
ISSN号0253-2468
DOI10.13671/j.hjkxxb.2023.0098
英文摘要河流溶解态有机碳(DOC)的迁移转化对流域尺度碳循环与碳的源汇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河流系统DOC中有相当一部分的难降解溶解态有机碳(Recalcitrant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RDOC)在迁移转化过程中较难去除,是一个重要的碳库,但其结构和来源及其相对贡献和对碳排放的意义仍不清晰.本研究基于2017—2018年长江干、支流关键断面(30个站点)的逐月水文、水化学参数,包括直门达站、寸滩站和大通站的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 MS)分析的水质参数等,分析了长江关键断面RDOC浓度、单位面积输出量和输出通量,自上游至下游RDOC的结构组成变化,以及长江水系RDOC的不同来源及其相对贡献.结果表明:(1)长江流域2017—2018年两年平均RDOC输出通量为4.62×10~8 kg·a~(-1),输出模数为270.7 kg·km~(-2)·a~(-1);表征RDOC的主要组分“稳定岛分子”的相对丰度从长江上游(直门达和寸滩站)到下游大通站呈增加趋势,稠环芳烃和多酚类的相对丰度也有类似的变化趋势.(2)长江水系RDOC的浓度、输出模数及通量存在显著的空间变化,在干流基本呈显著增加趋势.长江RDOC的源贡献有显著的空间差异,面源RDOC的占比自直门达站的96%下降到大通站55%,相反点源RDOC的占比从0增加到45%.汉江对长江RDOC输出通量的贡献最大,贡献率为36.54%,乌江流域贡献最小,贡献比只有1.17%.(3)COD_(Mn)/DO随着RDOC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表明以COD表征的水体可降解DOC可能高估了,相应的DOC转化所产生的碳排放也被高估了.长江RDOC的输出通量占长江入河DOC通量的13%,占大通站输出DOC通量的30%.本研究建议,忽略RDOC的输送通量,将会高估DOC转化所产生的碳排放,数值约为2.61×10~8 kg·a~(-1).
URL标识查看原文
源URL[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193703]  
专题陆地表层格局与模拟院重点实验室_中文论文
通讯作者王芳; 晏维金
作者单位1.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湖泊水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3.中国科学院大学
4.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福建省海陆界面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田思雨,王芳,张培培,等. 长江流域难降解溶解态有机碳的入河量与断面输送通量及源贡献分析[J]. 环境科学学报,2023:12.
APA 田思雨,王芳,张培培,晏维金,余其彪,&储昭升.(2023).长江流域难降解溶解态有机碳的入河量与断面输送通量及源贡献分析.环境科学学报,12.
MLA 田思雨,et al."长江流域难降解溶解态有机碳的入河量与断面输送通量及源贡献分析".环境科学学报 (2023):12.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