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感知、自觉:文化遗产的价值判断与保护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张溯 |
答辩日期 | 2018-07 |
文献子类 | 博士后出站报告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授予地点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导师 | 未标出 |
关键词 | 文化遗产 批判遗产研究 权威化遗产话语 文化自觉 身份认同 |
学位名称 | 博士后 |
英文摘要 | “遗产化”无疑是当今最热门的文化现象之一。近年来,我国一些学者开始认识到“文化遗产”这个概念作为一个舶来品,其背后代表的是源于西方的现代主义历史观和文化逻辑。不可否认的是,遗产保护确实挽救了为数众多的历史文化遗留,但与此同时,它也加速了那些不能被纳入遗产保护体系内的历史和传统的进一步流失。同时,权威化的遗产话语的通行导致了对不同国家和地区本土遗产认知的破坏。人们言说、理解、利用过去的多元文化和智慧被逐渐边缘化,而目前流行于遗产研究和实践中的这些“进口的”词语、概念、范畴反而成为理所当然的常识与真理,其所倡导的价值体系也变成了毋庸置疑的参照标准。 在目前这种以地方政府和遗产专家为核心、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下,本地居民没有能力参与到文化遗产的管理和保护的对话中,作为文化主体的身份被削弱。于是,上个世纪90 年代开始,文化遗产研究开始更多的从人本、文化等本质的层次上探讨遗产的文化价值。这些针对遗产更多维度、更深层次的思考,逐渐汇聚成了批判遗产研究(Critical Heritage Studies)。这一研究潮流是对传统的科学保护观的反思,是文化遗产研究的新发展。批判遗产研究的学者们认为,遗产作为一种人为建构的事物,其价值并非蕴藏在遗产的物质形态里,而是由人赋予的;因此,不同群体对同一遗产往往有多样化的、因人而异的理解。文化遗产本质上是文化实践过程,与国家认同、地方感、记忆传承、身份认同建构等主题相关。批判遗产研究的兴起使得遗产研究不再局限于“如何保护”的技术化探讨,而是更深入的思考“为谁保护、为何保护、遗产的利用”等课题。 本报告梳理了文化遗产的内涵与外延,回顾了批判遗产研究的发展脉络与研究主题。本报告认为,文化遗产本质上是一种制造意义的文化展演过程,其价值意义包括激发民众对遗产的感知,建构其身份认同、文化自觉等。本文从三个角度分别展现了民众参与遗产建构和遗产实践过程中体现的: 1)不同的社会群体对于遗产多样的利用与理解的方式所导致的冲突与协商; 2)基于本地居民感知的遗产保护方法;3)文化自觉的形成,三个方面的内容,挖掘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遗产话语,推动跨文化对话。取得具体成果如下: 1)以相关国际公约和学术研究为依据,对文化遗产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简要的梳理,解读其分类,引进批判遗产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实践有所助益; 2)借由描述四川省阆中市历史城区保护过程中居民对于风水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同认识与价值赋予,揭示了在遗产保护和实践过程中不同的社会群体对遗产的理解与利用; 3)以农业文化遗产为案例,针对文化遗产系统的动态性和复杂性,构建了基于农民感知的农业文化遗产恢复力评估体系,提供一种让居民切实参与到遗产保护中并发表意见的方法和途径; 4)针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借由对农业文化遗产系统中所蕴含的农耕文化的价值进行解析,提出农民文化自觉的形成和身份认同的构建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
语种 | 中文 |
页码 | 222 |
源URL | [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193914] ![]() |
专题 | 科技平台与基建处_图书馆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张溯. 冲突、感知、自觉:文化遗产的价值判断与保护[D].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018.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