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河至白洋淀沿线水体-沉积物中磷形态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作者 | 李维燕; 王仕琴; 古丛珂; 檀康达; 吕嘉丽 |
刊名 | 环境科学学报
![]() |
出版日期 | 2023 |
页码 | 10 |
关键词 | 水体和沉积物 磷形态 时空分布 调水 府河-白洋淀 |
ISSN号 | 0253-2468 |
DOI | 10.13671/j.hjkxxb.2023.0115 |
文献子类 | 期刊 |
英文摘要 | 府河是白洋淀主要入淀河流,研究府河至白洋淀水体和底泥磷形态特征及其主控因素对白洋淀水环境保护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府河至白洋淀沿线水体和沉积物为研究对象,结合野外采样、室内分析以及统计分析等方法,解析了水体和沉积物不同磷形态在雨季降水期、旱季(调水期和非调水期)的时空分布特征,明确了磷形态之间及其与水体环境因子之间的作用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时期水体总磷(TP-W)含量具有明显差异,从上游到下游呈降低的趋势;降水期TP-W以溶解态无机磷(DIP)为主(17%~91%),调水期以颗粒态磷(PP)为主要形态(36%~65%),非调水期水体磷形态的分布比较均匀.沉积物中总磷(TP-S)从上游到下游呈升高的趋势,沉积物中磷形态在不同时期均以钙结合态磷(HCl-P)为主.RDA分析表明,水体电导率(EC)、水温(T)和pH值对降水期水体和底泥中磷形态有明显的影响,流速、T和总溶解性固体(TDS)、氧化还原电位(ORP)分别是影响调水期和非调水期磷形态的主要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揭示了降水期水体中磷形态受内源影响较小,主要来源于降水导致的面源污染,在调水期主要与沉积物中无机磷(IP)的转化显著相关,非调水期与沉积物有机磷(OP)的释放有关.该研究可为白洋淀入淀河流的水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
URL标识 | 查看原文 |
源URL | [http://ir.igsnrr.ac.cn/handle/311030/193416] ![]() |
专题 | 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院重点实验室_中文论文 |
作者单位 | 1.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农业水资源重点实验室河北省节水农业重点实验室 2.中国科学院大学 3.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4.雄安创新研究院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李维燕,王仕琴,古丛珂,等. 府河至白洋淀沿线水体-沉积物中磷形态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环境科学学报,2023:10. |
APA | 李维燕,王仕琴,古丛珂,檀康达,&吕嘉丽.(2023).府河至白洋淀沿线水体-沉积物中磷形态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环境科学学报,10. |
MLA | 李维燕,et al."府河至白洋淀沿线水体-沉积物中磷形态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环境科学学报 (2023):10.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