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演进研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王大伟 |
答辩日期 | 2005-07 |
文献子类 | 学术型学位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
授予地点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导师 | 刘彦随 |
关键词 | 中国 粮食生产 粮食主产区 区域演进 格局 |
学位名称 | 硕士 |
学位专业 | 人文地理学 |
英文摘要 | 粮食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物质条件之一,粮食生产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区域布局影响粮食生产,合理的生产布局有利于充分区域比较优势、促进粮食生产。 本文从对建国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区域格局变化特点和总体趋势的总结分析入手,对影响我国粮食生产区域格局演进的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提出了未来粮食生产布局的方案。 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对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变化进行了回顾。分别在省域和县域尺度上对我国粮食生产区域格局的变化进行了分析。鉴于粮食主产区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的重要地位,对粮食主产区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其未来粮食生产态势进行了预测,并以东北粮食主产区为典型区进行了实证研究。第二,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个方面对我国粮食生产区域演进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第三,在总结我国粮食生产区域格局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未来粮食主产区布局的方案,并基于比较优势确定了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的生产优势区,最后,提出了保证我国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保障体系等。 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建国以来,中国粮食总产屡上新台阶,但粮食生产年际间波动很大;第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传统的南重北轻的粮食生产地域格局迅速变化,粮食生产重心由南向北转移,在东、中、西地带上则表现出向中部地区集中的趋势;第三,粮食主产区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居于重要地位,但相对其他地区而言,粮食主产区“三农”问题尤为严重,在国家加大对粮食主产区投入力度的情况下,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能够满足国家对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的要求;第四,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共同作用影响粮食生产区域格局的变化,伴随着我国体制的转变及农业科技的进步,农业政策及技术要素对粮食生产区域格局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大;第五,未来我国的粮食生产将向中部经济发展水平中等的省份集中;从作物布局来看,水稻优势产区虽在南方,但其生产水平比较优势指数较小,小麦、玉米优势产区主要在北方,其规模优势和生产水平优势都较为明显。 |
语种 | 中文 |
公开日期 | 2010-12-16 |
页码 | 90 |
源URL | [http://192.168.22.105/handle/311030/312] ![]() |
专题 |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_研究生部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王大伟. 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演进研究[D].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5.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