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我国地区制造业竞争力的类型及其培育途径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千庆兰
答辩日期2005-07
文献子类学术型学位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授予地点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导师樊杰
关键词地区制造业竞争力 区域类型 动力机制 培育途径
学位名称博士
学位专业人文地理学
英文摘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竞争力研究已成为区域发展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制造业仍是地区经济发展的主体,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探讨如何培育地区制造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中国是一个区域发展很不平衡的大国,以往对于制造业竞争力的研究多停留在不同地区制造业竞争力的测度上,缺乏对其类型、机制、培育途径的系统研究。本文在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和创新理论指导下,综合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从宏观—中观—微观不同尺度,以实证分析和典型案例区解剖为主线,构建我国地区制造业竞争力评价模型,揭示地区制造业竞争力的时空演化规律,划分地区制造业竞争力类型,剖析其形成的动力机制,归纳不同地区制造业竞争力的培育途径与模式。 首先,根据地区制造业竞争力协同发展等理论,在科学把握地区制造业竞争力的内涵特征,归纳分析影响地区制造业竞争力主要因素的基础上,本着科学性、代表性、可操作性原则,针对我国区域经济和制造业发展特点,构建我国地区制造业竞争力评价的基本理论框架及模型。 其次,进行我国地区制造业竞争力类型划分及其时空差异解析。从宏观层面,以省区为单位,选取1985年和2003年两个时间点,分别基于静态、动态视角和竞争力内部结构分析,对我国地区制造业竞争力进行了类型划分,揭示其时间变化特征和空间分异规律,并对其时空差异给与解析。 第三,剖析不同空间尺度地区制造业竞争力及其驱动因素的耦合机制。建立我国7大地区、31省区和45个主要工业城市的制造业竞争力驱动因素指标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地域空间尺度下,地区制造业竞争力及其驱动力的耦合机制进行深入剖析,对比不同地域空间背景下,驱动因素间、驱动因素与制造业综合竞争力之间的时空表现。 第四,通过中观层面的典型案例区调研和微观层面的企业访谈,分别以东北地区、湖北省武汉市、北京市朝阳区和山东省肥城市为例,对处于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案例地区制造业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解析,对于案例地区制造业的竞争力进行科学诊断,进一步剖析制造业竞争力驱动因素与其竞争力的互动效应,归纳不同空间尺度制造业竞争力的培育途径。 第五,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实力、发展水平、区域背景和要素条件,结合中观层面的典型案例区调研和微观层面的企业解剖,归纳提出了制度创新突破型、合资合作带动型、技术创新驱动型和企业集聚支撑型四种地区制造业竞争力培育的主要模式。
语种中文
公开日期2010-12-16
页码257
源URL[http://192.168.22.105/handle/311030/330]  
专题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_研究生部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千庆兰. 我国地区制造业竞争力的类型及其培育途径[D].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5.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