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用地扩展及其驱动机制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 | 赵涛 |
答辩日期 | 2005-07 |
文献子类 | 学术型学位 |
授予单位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
授予地点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导师 | 刘纪远 ; 庄大方 |
关键词 | LUCC 城市用地扩展 驱动机制 计量经济学模型 河西地区 苏锡常地区 凸壳 20世纪90年代 |
学位名称 | 博士 |
学位专业 |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
英文摘要 |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是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最为明显的表现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受到人口增长、经济发展、自然环境、社会进步及国家宏观政策等多方面的影响,城市用地变化明显,因此探讨这一时期城市扩展的时空变化格局、规律及其驱动机制,对于把握中国区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驱动因素和对全球变化的影响机理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鉴于此,本文利用中国资源环境数据库中的1990年和2000年2期土地利用数据,在分析1990年代我国城市用地扩展基本特征及其省际差异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城市用地扩展驱动力计量经济学模型,从自然条件、人口增长及经济发展三个层面,从国家和区域两个尺度,对我国城市用地扩展的驱动机制及其区域分异规律进行了深入探讨。 (1)基于RS数据和GIS技术,对1990年代我国城市用地扩展的数量特征、相对增长速度及扩展合理性程度的省际差异进行了分析,得出研究期间我国新增城市用地面积为8185.54km2,主要集中在我国东部地区,以黄淮海平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最为明显,大部分省份城市用地扩展相对合理。从土地利用类型转移来看,我国城市用地扩展绝大部分占用的是耕地资源,其次为其它非农建设用地,占用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土地的面积依次降低,占用水域的数量最少。(2)基于MA对生态系统变化驱动力划分的概念框架,本文尝试着提出城市用地扩展的驱动力层次系统,将其划分为自然控制背景、城市用地扩展的间接驱动力和直接驱动力三个层次,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各因素影响城市用地扩展的作用机理进行了较为深入的阐述。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基于县级行政单元的东中西三大地域城市用地扩展驱动力计量经济模型,选取了8个可指代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及区位条件等因素的指标,对上述因素影响城市用地扩展的机制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是促使城市用地扩展的最根本动因,而产业结构调整则是我国现阶段城市用地快速增长的直接推动力,人均GDP的提高和人口数量增长则进一步加剧了城市用地扩展的速度,而农业经济发展对城市扩展的影响较弱,交通条件的改善对城市用地扩展有着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区位因素对城市用地扩展多为负效应,尤其东部地区表现更为明显。对比分析三大区域尺度模型,对我国20世纪90年代城市用地扩展驱动机制的区域分异规律进行了初步探讨,结论表明三大区域尺度城市用地扩展的驱动力宏观上具有一定的共性,即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转换)对城市用地扩展的贡献率都处于最为重要的地位,但具体到各指标在不同区域内则有着一定的差异。(3)河西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总体格局表现为耕地、城市用地和农村居民点的扩张和水域、草地及未利用地的收缩,土地整体上处于稳定少动状态;苏锡常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总体格局主要表现为城市和农村居民点等非农用地剧烈扩张与耕地、林地的强烈收缩,水域、草地和未利用地变化较为缓和,土地利用处于激烈变动状态。(4)河西地区和苏锡常地区城市用地扩展特征明显不同,但驱动机制却有着较大的一致性,即两个地区城市用地扩展的主导因素都是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等人文因子,自然地理条件对城市用地扩展的直接影响都比较弱。水资源因素是导致河西和苏锡常地区城市用地扩展明显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水资源是河西地区城市用地扩展的生命线,量水扩张是处在干旱地区的河西地区城市发展的必要前提,而苏锡常地区水资源对城市发展的制约作用很弱。人口因素是导致河西地区和苏锡常地区城市用地扩展明显差异的另一主要因素。河西地区城市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都不明显,对城市扩展的作用不大。而苏锡常地区城市人口增长迅速,极大的推动了城市用地空间扩展。经济发展速度的巨大差距及所处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是河西地区和苏锡常地区城市用地扩展差异显著的最根本原因。另外,区位条件、交通状况、外商投资、乡镇企业发展、政策及行政体制等方面存在的差距,也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河西地区城市用地扩展远远落后于苏锡常地区。(5)本文基于凸壳原理及其生成方法界定了我国295个中等以上城市的扩展模式,1990-2000年,中等以上城市多以填充型进行扩展,在我国中东部地区分布相对均衡,而外延型扩展城市集中分布在黄淮海平原、长江三角洲和珠江口地区。采用城市扩展理性指数和Jaggedness Degree指数,对我国中等以上城市的用地扩展合理程度及其土地利用变化总体趋向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多数城市为集约型扩张,土地利用程度趋于提高。分析还发现,土地利用程度的趋向性同城市用地的扩展模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填充型扩展的城市土地利用程度多趋于集约,而外延型扩展的城市则多趋于粗放。 |
语种 | 中文 |
公开日期 | 2010-12-16 |
页码 | 174 |
源URL | [http://192.168.22.105/handle/311030/344] ![]() |
专题 |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_研究生部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赵涛. 中国城市用地扩展及其驱动机制[D].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5. |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