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Grid
河谷型大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互动作用机理、效应及调控对策研究:以兰州市为例

文献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陈兴鹏
答辩日期2004-09
文献子类博士后出站报告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授予地点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导师董锁成
关键词河谷型城市 生态环境 机理 效应 对策 兰州 城市化
学位名称博士后
英文摘要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城市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物。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在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生态环境容量比较小的河谷型大城市中尤为突出。本研究以兰州为例,探讨分析并阐明河谷型大城市的城市化与环境的互动作用机理及效应,旨在为国家以及地方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制定适合西部河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提供背景材料以及政策建议。本报告主要分为如下几个部分:绪论中阐述了本课题的研究区域的选择、研究目的和意义、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及资料来源。第一章分析了河谷型大城市兰州市的生态环境状况,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多级模糊分析法对兰州市生态城市建设进行了评价。认为河谷型大城市兰州市由于特殊的地形和大气环流条件,城市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排放的污染物已经超过了城市的生态环境容量,对区域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破坏,兰州市的生态城市建设处于“较差”水平,但有向“一般”水平发展的趋势。第二章分析了河谷型大城市兰州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互动作用机理。认为兰州市消费结构与河谷环境污染的互动作用是在居民不同消费活动因子的共同驱动下产生的,消费结构变动是导致河谷型大城市环境恶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河谷生态环境对城市土地利用具有强烈的制约作用,河谷城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深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仍与河谷环境变化密切相关;经济发展与各种污染排放总量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兰州市经济发展尤其是产业结构对主要污染物质即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的贡献较大;生态环境影响兰州市产业布局、兰州市产业结构调整、作用于兰州市经济发展过程和方向。第三章分析了河谷型大城市兰州市城市化过程的生态环境效应。运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分析了兰州市城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和不同演进阶段的互动效应,并且分别分析了城市土地利用变化、产业结构变动、消费结构变动、交通消费结构变动、城市化过程中的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的生态环境效应。第四章根据以上的研究,提出了河谷型大城市兰州市城市化过程的生态环境建设对策,即制定合理的城市人口政策和引导消费结构和方式转变得人口与消费对策;制定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政策,加强土地利用管理和集约化利用的土地利用对策;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的产业对策;优化兰州市城乡空间结构与规模,调整能源结构,采用经济手段控制污染排放的环境治理保护对策。第五章是报告的结果与讨论。
语种中文
公开日期2010-12-16
页码213
源URL[http://192.168.22.105/handle/311030/370]  
专题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_研究生部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陈兴鹏. 河谷型大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互动作用机理、效应及调控对策研究:以兰州市为例[D].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004.

入库方式: OAI收割

来源: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浏览0
下载0
收藏0
其他版本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